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略论北宋前期官制中的比品和序班(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 李昌宪 参加讨论

二、北宋前期文臣职事官与差遣的序班
    宋沿唐制,以中书令、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中书令、侍中,唐初为正三品,大历二年(767)升为正二品(16)。同平章事,唐代为使职差遣,无品。后晋天福五年(940),定为正二品(17)。唐前期又有同中书门下三品,即同中书令、侍中,为宰相。五代后唐长兴时,欲以冯赟为同平章事,因犯其父讳,改称同二品(18)。因此,三者叙位以中书令、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序。
    北宋前期,“叙班以宰相为首,亲王次之,使相又次之。枢密使虽检校三师兼侍中、尚书、中书令、犹班宰相下”(19)。淳化三年(992)八月,时将画正仗图欲备官,于是将旧未纳入合班仪的尚书令,置于三师之上(20)。所谓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所谓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旧仪,太尉在太保下。宋初以来,自太傅除太尉。故政和二年(1112)前三师、三公并依此序位(21)。参知政事,乾德二年(964)置,班在宰相之后,枢密使之下,至道三年(997),升在宣徽使之上(22)。枢密使“不兼平章事者,立参知政事前,在宣徽使下,至道三年(997)升在上”(23)。枢密副使,宋初“在节度使下”(24)。宋初无知枢密院事、同知院事,淳化二年(991)始置。是年,以枢密副使张逊知枢密院事,温仲舒、寇准同知院事,逊、仲舒、准仍并带副使,秩与副使同(25)。因此,知院、同知院的资序、班位应略低于枢密使。此后,“其长为使,则其贰为副使。其长为知院,则其贰为同知院”。太平兴国四年(979),又增置签书枢密院事(26)。要之,参政、枢副、同知、宣徽使、签书的班位,“临时取旨奏裁”。但一般以资序高低和任职先后为序(27)。门下、中书侍郎原班左右散骑常侍之下,大中祥符元年(1008)八月,“诏升两省侍郎在左右常侍之上,合班次六尚书”。大中祥符四年(1011),“仪制,臣僚班入三司使,在文明殿学士之前”。其后与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的班位先后,视资序等因素临时取裁(28)。
    中书舍人,“国初为所迁官,实不任职,复置知制诰”。因此,知制诰序位在给事中、谏议大夫、中书舍人之下(29)。咸平六年,定三司副使“比品同少卿监,班位在上”(30)。
    太宗以后继续调整文职事官与使职差遣的立朝班序,改革仍然遵循着重视台省、实权的务实精神,以正二品的宰相、尚书令压正一品的亲王、三师,负责军政的枢密使在负责宫廷内务的宣徽使之上,“两省侍郎自唐至德以来皆宰臣兼领”(31),故合班在常侍上,被宋人视为尚书省六曹侍郎的三司副使则在诸司四品少卿监之上。翰林学士、枢密直学士,宋初在丞郎之上。建隆三年(962),从陶谷之言,诏班在诸行侍郎之下。淳化五年(994),诏复旧制(32)。玉清昭应宫、景灵宫、会灵观副使,与三司使、翰林学士班位临时取裁。大中祥符九年(1016)八月,明定“宫观副使皆在学士之上”。天圣七年,拨乱反正,“罢辅臣所领诸宫观使名”(33),副使当亦罢去。
    三、北宋前期文学侍从的序班
    宋观文殿学士的前身为端明殿学士。端明殿学士,始置于五代后唐天成元年(926),以翰林学士冯道等充,班在翰林学士上。宋初,立枢密副使之上。太平兴国五年(980),改称文明殿学士,立枢密副使下。庆历七年(1047)改称紫宸殿学士,八年始改称观文殿学士。皇祐元年(1049),始置观文殿大学士以宠待旧相。“三年,诏班在观文殿学士之前,六尚书之上。”(34)端明殿学士,明道二年(1033)复置,班翰林、资政殿学士之下,以待学士之久次者(35)。景德二年(1005)四月,诏置资政殿学士,位翰林学士之下、侍读学士之上。十二月,置资政殿大学士,位文明殿学士之下、翰林学士承旨之上(36)。但仁宗朝端明殿学士多在翰林学士之上,资政殿学士多在翰林学士承旨之上(37)。景德元年(1004),初置龙图阁待制。大中祥符二年,升视知制诰,在其下(38)。龙图阁直学士,景德四年(1007)置,班在枢密直学士下。龙图阁学士,大中祥符三年(1010)置,班在枢密直学士之上(39)。要之,“翰林学士、侍读侍讲学士、龙图阁学士、枢密直学士、龙图阁直学士并在丞郎之上,龙图阁待制在知制诰下”(40)。庆历七年(1047),置天章阁学士、直学士,并在龙图阁学士、直学士之下。天章阁待制,天圣八年(1030)初置,在龙图阁待制之下。宝文阁学士、直学士、待制,治平四年(1063)神宗即位时置,并在天章阁诸职之下(41)。
    四、北宋前期武臣的序班和比品
    乾德二年(964),宋朝“重定内外官仪制。有司请令上将军在中书侍郎之下(42),大将军在[卿监之下,将军在]少卿监之下,诸卫率副率在东宫五品之下,内客省使视大卿,客省使视大监,引进使视庶子,判四方馆事视少卿,閤门使视少监,诸司使视郎中,客省引进閤门副使视员外郎,诸司副使视太常博士,通事舍人从本品,供奉官视诸卫率,殿直视副率,枢密承旨视四品朝官,兼南班官、诸司使者从本品(43),副承旨视寺监丞,诸房副承旨视南省都事。凡视朝官者本品下,视京官在其上”(44)。这次重定文武官员仪制,调整了武臣环卫诸官与文职事官的序班,以三品的中书侍郎@压从二品的诸卫上将军,以从三品的卿监压正三品的大将军,以从四品上阶的少卿监压从三品的将军,以东宫太子洗马等五品官压正四品上阶的率府率。并确定了武臣横行以下使职差遣的视品,从而明确了他们的地位。淳化二年(991),为解决供奉官、殿直40年不升迁的矛盾,始增设使臣的层级。“置内殿崇班在供奉官之上,左右侍禁在殿直之上”,并改殿前承旨为三班奉职,借职承旨为三班借职(45)。如加上大中祥符二年(1009)增设的内殿承制(46),这就形成了自借职至内殿承制低级武臣使臣的10阶。
    淳化四年(993)六月,尚书省重定内外官参集仪制及比视品秩。这次将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与其他十二卫上将军及六统军作了区分。“诏金吾、左右卫上将军在尚书下,六统军、诸卫上将军在中书侍郎下。”并进一步补充、完善了使臣的视品,规定内殿崇班及閤门祗候视赞善大夫,供奉官在诸卫率之下,侍禁视副率在其下,殿直视著作佐郎,奉职、借职在幕职官上。又规定了节度使至刺史诸正任的视品,“节度使在常侍之上,观察使在秘书监之上,防御、团练使在庶子之下,刺史在太子仆之下”。如加上至道三年(997)确定“节度观察留后在给事中之上”的规定,武臣正任的视品也完备了。这次还调整了枢密院官员的视品,“枢密承旨视少卿监,副承旨视洗马,余如旧制。有带南班官及领郡者,从品高序”。不久,“又升金吾上将军于节度使之上,引进使于防御使之上,閤门使于诸卫将军之上,诸卫率副率、枢密副承旨并在洗马之上”(48)。
    同年,置专授予宦官的使职昭宣使,重定比视品秩时,规定昭宣使在皇城使之上,“视品同閤门使”。次年,又置宣政使,诏在昭宣使之上(49)。大中祥符元年(1008),又置宣庆使在宣政使之上,立班在四方馆使之上。五年,置景福殿使,在班客省使之上。明道元年(1032),置延福宫使,在景福殿使之上(50)。明道二年(1033)九月,诏升(阁)[閤]门使位昭宣使之上。景祐五年(1038)八月,閤门详定合班杂座仪,昭宣使在东西上閤门使之下(51)。至此,专授予宦官的阶官系列形成,史谓之班官。
    天禧三年(1019),又一次确定武臣的序班及视品之制,除“令节度使班中书侍郎之下”外,还规定“内客省使视七寺大卿,景福殿使、客省使视将作监,引进使视庶子,宣庆使、四方馆使视少卿,宣政、昭宣、閤门使视少监。客省等副使视员外郎。皇城使以下诸司使视郎中,副使视太常博士,内殿承制视殿中丞,崇班及閤门祗候视赞善大夫,供奉官视诸卫率,侍禁视副率,殿直视著作佐郎,奉职、借职在诸州幕官上”(52)。康定二年(1041),又规定“以入内内侍省都都知、内侍省左右班[都]都知比景福殿使;入内内侍省都知、内侍省左右班都知比宣庆使;入内内侍省副都知、内侍省左右班副都知比宣政使。入内内侍省、内侍省押班如带诸司使以上,比昭宣使;如带诸司副使以上,并在皇城使上”。进一步明确了宦官主要差遣的视品(5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