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从宿卫学生到宾贡进士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社会科学战线》 刘后滨 参加讨论

一、从崔致远取得崇高文学成就的原因说起
    在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唐朝与新罗的文化关系最为密切。这不仅是因为新罗与古代中国的交往时间久远,文化背景甚至言语名物颇多相似之处。据《册府元龟》记载,“隋高祖开皇十四年,新罗王真王遣使贡方物。新罗言语名物有似中国,人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皆为徒,不与马韩同焉”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罗派遣的入唐留学生人数最多,其学业成就最高,甚至出现了崔致远(857-?)这样的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诗人和文学家。崔致远874年在唐朝科举及第,是新罗入唐留学生的杰出代表,留下了大量用汉文写作的诗文,是新罗时期第一位留下了个人文集的文学家,并被尊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享有“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的美誉。
    新罗派遣留学生和僧徒到中国学习,这种情况在隋唐以前就已出现。唐朝初年,朝鲜半岛处于新罗、高句丽、百济三国鼎立的时代,这三个政权分别并不断地派遣子弟入唐习业。676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两国的交往更加频繁,此后派遣的留学生和僧徒几乎不曾中断过,同时在长安的新罗留学生最多的时候达到200-300人。②可是,为什么要等到200多年后的唐朝末年,才出现崔致远这样有成就的留学生出身的文学家呢?崔致远成为“东国儒宗”的原因有很多方面,除了其个人的禀赋和勤奋之外,其特殊的唐朝生活经历也是重要原因。其以12岁的幼龄入唐,接受能力比较强;在唐朝生活时间达18年之久,而且担任了县尉这样的基层官吏,真实地深入到唐朝的基层社会生活之中;尤其是担任淮南节度使高骈的使府幕僚长达4年时间,为其起草各种表状、文告和应酬文字,极大地锻炼了他文章写作的水平。③此外,二百多年间新罗入唐留学生整体学习情况的变化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亦应是不可忽略的背景因素。
    本文从入唐新罗留学生的习业状况入手,以期从一个侧面分析崔致远取得崇高文学成就的历史背景。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新罗留学生的主体是“宿卫学生”,他们在唐朝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参加宿卫学习朝章典仪,在宿卫之余,配入国子监习业,并非今日所谓全日制学生,他们的经史知识和文章水平都还是相对有限的。随着穆宗长庆(821-824)以后越来越多的新罗留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并获得“宾贡进士”的出身,到崔致远的时代,“第进士”已经成为新罗贵族遣子弟入唐留学的崇高而现实的目标。所以崔致远出发前往唐朝的时候,他的父亲会告诫他说,“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吾儿,吾亦不谓有儿,往矣勤哉,无隳乃力”④。正是在不断有人应举和及第的过程中,留学生群体的整体知识水平和文章写作能力逐步提高。而崔致远则以其特殊的经历,在几代新罗留学生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基本克服了留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文章写作方面的障碍,进而达到了崇高的文学成就。
    二、从“请经史”看新罗向唐朝学习礼仪的意图
    由于唐朝在东亚世界的巨大影响力,周边政权都积极向唐朝学习朝章典仪和经史知识,其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引进唐朝的书籍;二是派遣使团、子弟和僧徒到唐朝学习。在引进书籍方面,又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向唐廷请经史,二是通过在唐朝购求或通过学生和遣使人员往来而发生的馈赠等方式。唐朝对于各部族和政权的请经史行为保持着一定的警惕和戒备,对出口图书有一定的限制。据《唐会要》和《册府元龟》等汉文史料记载,唐朝只有三次官方图书出口的记录:
    垂拱二年二月十四日,新罗王金政明遣使请《礼记》一部,并杂文章。令所司写《吉凶要礼》,并《文馆词林》采其词涉规诫者勒成五十卷,赐之。⑤
    开元十八年七月癸未,命有司写《毛诗》、《礼记》、《左传》、《文选》各一部赐金城公主,从其请也。⑥
    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七日,渤海遣使求写《唐礼》及《三国志》、《晋书》、《十六国春秋》,许之。⑦
    见于史籍的仅三次唐廷批准的请经史之事,分别是新罗、吐蕃和渤海所请,其中都包括了礼书,可见他们对于唐代礼仪的向往与学习的要求。而对礼书的要求,应当是建立在其已派遣子弟入唐宿卫、见习朝章典仪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入唐宿卫子弟回去后并不能全部记住各种礼制和仪节,所以需要引进唐代礼书以作参照模仿之用。至于《文馆词林》和《文选》等文章习作之书,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学习唐朝的朝章典仪以服务其国内部所用。对于输出和传播礼仪制度,唐廷并不加以限制。但是一旦涉及有关君臣失序、兵谋诡术方面的图书出口,唐朝的一些士人是非常警惕的。所以当开元十八年(730)吐蕃使者借金城公主之名来请《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书之时,秘书正字于休烈上表加以反对:
    且臣闻吐蕃之性,剽悍果决,敏情持锐,善学不回。若达于书,必能知战。深于《诗》,则知武夫有师干之试;深于《礼》,则知月令有兴废之兵;深于《传》,则知用师多诡诈之计;深于《文》,则知往来有书檄之制。何异借寇兵而资盗粮也……若陛下虑失蕃情,以备国信,必不得已,请去《春秋》。当周德既衰,诸侯强盛,礼乐自出,战伐交兴,情伪于是乎生,变诈于是乎起,则有以臣召君之事,取威定霸之名。若与此书,国之患也。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