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王勇:《“丝绸之路”与“书籍之路”--试论东亚文化交流的独特模式》,《浙江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2)崔致远:《遣宿卫学生首领等入朝状》,载徐居正等编《东文选》,东京:朝鲜古书刊行会,1914年,第38-40页。 (13)崔致远:《遣宿卫学生首领等入朝状》,载徐居正等编《东文选》,东京:朝鲜古书刊行会,1914年.第39页。 (14)崔致远:《奏请宿卫学生还蕃状》,载徐居正等编《东文选》,东京:朝鲜古书刊行会,1914年,第40-41页。 (15)《大唐六典》卷24《诸卫》“左右卫大将军、将军之职”条,广池千九郎训点本,东京:横山印刷株式会社,1973年,第438页。 (16)妹尾達彥「唐長安城の儀禮空間--皇帝儀禮の舞臺を中心に」、『東洋文化』第七十二號、1992。 (17)《大唐六典》卷5《尚书兵部》“兵部郎中”条。 (18)《三国史记》卷5《新罗本纪第五》,奎章阁藏本。 (19)《唐会要》卷36《附学读书》。 (20)《册府元龟》卷999《外臣部·请求》。 (21)崔致远撰、党银平校注:《桂苑笔耕集》,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3-14页。 (22)高明士:《宾贡科的起源与发展--兼述科举的起源与东亚士人共同出身之道》,载史念海主编《唐史论丛》第6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1页。 (23)《唐会要》卷35《学校》。 (24)朝鲜古书刊行会编:《东史纲目》卷5,日韩印刷株式会社,1915年。 (25)严耕望:《新罗留唐学生与僧徒》,载《唐史研究丛稿》,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年,第431-432页。 (26)《唐会要》卷95《新罗》。 (27)《唐会要》卷36《附学读书》。 (28)《唐会要》卷95《新罗》。 (29)关于“宾贡进士”出现的原因,可参见严耕望《新罗留唐学生与僧徒》,载《唐史研究丛稿》,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年;高明士:《宾贡科的起源与发展--兼述科举的起源与东亚士人共同出身之道》,载史念海主编《唐史论丛》第6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1页。 (30)《玉海》卷116《选举》“咸平宾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高明士认为此处之《登科记》是《新唐书·艺文志》所载李奕《登科记》,参见高明士《宾贡科的起源与发展--兼述科举的起源与东亚士人共同出身之道》,载史念海主编《唐史论丛》第6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9页。 (31)参见高明士:《宾贡科的起源与发展--兼述科举的起源与东亚士人共同出身之道》,载史念海主编《唐史论丛》第6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党银平:《唐代有无“宾贡科”新论》,《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1期;史秀莲:《唐代的“宾贡科”与宾贡之制》,《烟台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高氏继承严耕望之说,认为唐代科举考试有“宾贡科”。党文和史文都对此进行了辩驳,认为宾贡并非特设的科名,只是对异邦入唐应试士子类别的代称,但录取标准当低于中国士子。 (32)据严耕望统计,“新罗白长庆至五代登第者盖近百人”。参见严耕望《新罗留唐学生与僧徒》,载《唐史研究丛稿》,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年,第43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