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制下的共和政体 孔雀帝国大约是印度历史上行政范围最大,管理最有效的君主政体了。即使如此,一些共和制的共同体仍然残延下来。这个时期的文献《政事论》屡次提到这些共和政体且充满敌意。第11章的第二节专门讨论如何瓦解自治的共和政体。这里开宗明义地指出,“在军事征服和争取同盟的斗争中,最大的胜利是赢得共和政体。因为团结一致的共和政体是击不败的。他(君主)应该用谈判和礼物来争取那些友好的,用搞分裂和武力进攻来征服那些桀骜不驯的。”〔34 〕骄底里耶列举了一些以经济行业和军事为职业的共和性质的共同体,有地处西北的甘蒲耆,西部沿海的苏罗斯陀罗,还有Shreni和刹帝利亚。Shreni这个词在《政事论》中多次提到,有时是指城市中的行会,有时是指独立的军事武装,这里则是指一个共同体。这个词从广义上讲代表印度历史上的各种自治体,说明独立的民间社团和政治共同体在君主制下长期存在。“刹帝利”既是武士种姓的名称又是一个共和政体的名称,而印度早期共和国的公民大多自称刹帝利,进一步说明早期共和国与吠陀以来形成的武士种姓的血缘关系。实际上,印度历史上的君主,包括孔雀王朝的君主,大多没有正统的刹帝利世系,要靠编造族谱。而共和国多以纯血统的刹帝利世系为自豪。另外,前面已经提到,骄底里耶还列举了一些以“王者”为头衔的共和政体。〔35〕说明这些强大的共和国在孔雀王朝统治下或是残存或是虽已灭亡但记忆犹新。 大概由于在以后的历史时期,印度占主导地位的政体是君主政体,有关共和国的记载很少。不过印度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字资料本来就少,年代较为确切的资料多为帝王为自己树碑立传的碑文。共和制的共同体大概不需要立这种碑文。但是它们的长期存在还是留下了很多痕迹。例如曾给马其顿军以重创的马拉人后来可能迁居马拉瓦地区,马拉瓦地区因此得名。在笈多王朝时期(公元四到六世纪),那里的马拉瓦共同体自己发行货币并标以“马拉瓦共和”(Mālavagana)的字样, 足以说明这个共同体的性质。 同一时期发行类似货币的还有姚达亚(Yaudheya)共同体。在这一带的阿周那亚(Arjunāya)发行的货币虽然没有“共和”的字样,但与前两者有很多共同点,也可能属于同样性质。〔36〕笈多帝国初期显然没有消灭这些共和国。 笈多君主沙木陀罗笈多(公元四世纪中)在一篇功德铭文中吹嘘战功,但是在提到马拉瓦、姚达亚、阿周那亚这些共同体时,他最多只能说它们向他纳贡而已。〔37〕 笈多王朝以后,共和政体的痕迹似乎完全湮没在君主制的汪洋大海里了。但是回顾共和国在印度产生和生存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释伽牟尼曾支持过的事业确实曾经有过灿烂辉煌的历程。虽然各种形式的君主政体是印度政治史的主流,但共和制的存在本身有着不可埋没的意义。它说明在印度这块古老文明的土地上,君主制和专制主义并非国家产生的唯一形式。它也提醒我们,在研究这个以专制制度著称的文明时,不要忘记君主制下共和体制的遗存,也就是各种民间自治体的大量存在。这个特点使得印度历史上的专制君主制有其独特的色彩。 注释: 〔1〕贾亚斯瓦尔:《印度教政体》(K.P.Jayaswal,Hindu Polity),班加罗尔1943年版,第34页。 〔2 〕阿格罗瓦拉:《帕你尼所知道的印度》( V.S.Agrawala,India as Known to Panini),拉克瑙1953年版,第429页。 〔3〕《摩诃婆罗多》的《寂静篇》(Shanti Parvan),67.16;《百路梵书》(Shatapatha Brahmana),Ⅺ,1、6、24, 《东方圣书》第12卷,牛津1882年版;塔帕:《从世系到国家》(Romila Thapar,From Lineage to State),德里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8页。 〔4〕康格勒(R.P.Kangle)编校:《骄底里耶的政事论》( The Kautiliya Arthashastra),孟买1965-1972年版,Ⅵ、1。 〔5〕《摩奴法典》(The Laws of Manu),Ⅶ。3-14,比尔勒(G·Buhler)校译,《东方圣书》第25卷,牛津大学出版社1886年版。 〔6〕《长阿含经》(Dhīgha Nikāya),iii.93,《佛教圣书》第2卷,伦敦巴利文献学会1899年版。 〔7〕《长阿含经》,iii,93;塔帕:《从世系到国家》, 第12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