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魏晋隋唐时期民间祭祖制度略论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民俗研究》 马新 齐涛 参加讨论

中国古代社会的祭祖,既是宗族中的大事,又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一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祭祖之制,正处在中国古代社会祭祖制度的转折期,它上承汉代墓祀之制,下启宋明祭祖活动的民间化。深入研究其演化轨迹,对于把握中国古代政治与社会的实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厚葬的转变与墓祀的式微
    汉代民间的祭祖方式主要是墓祀,它包括两大基本内容:一是墓前祭祀,即洒扫、祭酹、植树、筑祠、立碑等活动;二是墓内祭祀,即墓内祭祀空间的开拓和祭奠。这是一种盛行于汉代的独具特色的祭祖形式。
    墓祀之盛行有其深厚的社会背景,它与这一时代的厚葬之风互为表里。墓祀之盛既是厚葬的重要体现,又是厚葬之风的重要动因;而厚葬之风既助长着墓祀的盛行,又延伸着墓祀的功能与价值。就其发展而言,墓祀与厚葬的去路也是完全一致的,都是成于斯、败于斯。就墓祀而言,它所引起的一系列墓前设施及祭仪葬式,已远远超出了一般民众所能承受的能力。如《后汉书·崔骃附崔寔传》载,崔氏家族因竭力建坟茔、修碑祠而倾其所有,导致家业败落,贫困如洗。其传曰:
    寔父卒,剽卖田宅,起冢茔,立碑颂。葬讫,资产竭尽,因贫困,以酤酿贩鬻为业。……(寔)建宁中病卒,家徒四壁立,无从殡殓。又如《许安国祠堂题记》所记祠主许安国仅为掾属秩百石,官小位卑,其卒后,父母及三个弟弟“以其余财,造立此堂”,“作治连月,功扶无亟,贾钱二万七千”,而且修得比较讲究。①以许安国的家境,耗资二万七千钱,历经数月修造此祠,可能要倾其所有,甚至部分资金要举贷大家。即便是中家的经济条件,也往往要倾囊而出。如《汉从事武梁碑》碑文就记道:
    孝子孝孙躬修子道,竭家所有,选择名石南山之阳,擢取妙好色无斑黄,前设坛墠,后建祠堂,良匠卫改,雕文刻画,罗列成行,摅骋技巧,逶迤有章。②当时人对修筑祠堂之重视可见一斑。所以,当时民间“众庶葬埋,皆虚地上以实地下”③;“人力单于郦墓,玩好穷于粪土,技巧费于窀穸”④,不惜“发屋卖业”⑤,倾家荡产。王符《潜夫论·浮侈》对此也抨击道:
    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糜。主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于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麋破积世之业,以供终朝之费。
    这样,盛极一时的汉代墓祀必然会走向其反面。
    东汉末年,政局动荡,战乱不息,经济凋敝,流民无数,使民间社会的厚葬之风难以为继。至曹操时代,为恢复经济、兼并诸侯,力倡俭约。建安二十三年(218),曹操更是一反汉代的寝陵制度,提出对自己的陵墓“不封不树”:“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⑥此后,他又进一步强调其西原高陵“禁立碑”⑦,反对厚葬。《晋书·礼志中》载:
    魏武以礼送终之制,袭称之数,繁而无益,俗又过之,豫自制送终衣服四箧,题识其上,春秋冬夏,日有不讳,随时以敛,金珥珠玉铜铁之物,一不得送。文帝遵奉,无所增加。……汉礼明器甚多,自是皆省矣。
    当然,曹操死后实际上还是遵循的汉制。这从后来魏文帝时“亲祠谯陵”和将“先帝高陵殿皆毁坏”之举及曹操遗嘱家人“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之语可以看出。只是受财力限制,规模不及两汉诸帝陵而已。尽管如此,也是开了魏晋薄葬的先河。
    魏文帝时,继续提倡薄葬,并将两汉时期的陵寝制度予以废除。黄初三年(222)诏曰:
    先帝躬履节俭,遗诏省约。……古不墓祭,皆设于庙。高陵上殿皆毁坏,车马还厩,衣服葬府,以从先帝俭德之志。⑧东汉以来的上陵礼遂被革除。魏文帝在营建自己的寿陵时,又进一步规定:
    封树之制,非上古也,吾无取焉。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骨无痛痒之知,冢非栖神之宅,礼不墓祭,欲存亡之不黩也,为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合古涂车、刍灵之义。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诸愚俗所为也。⑨
    这样,魏文帝以“古不墓祭”为借口,将曹操陵墓上的陵殿及其设施全部毁掉,把祭祀活动都安排在宗庙进行,还力主自己死后薄葬。陵寝制度由是衰微,“自后园邑寝殿遂绝……终于魏世”⑩。而且,曹魏帝陵墓前设施一律不置,诸如寝殿、便殿、园省甚至墓表、碑碣,一概取消;墓圹多依山傍水而建;而且规定不得墓祭。另外曹魏时期的上陵活动亦十分稀疏,仅有的一次上陵还发生了司马氏诛曹爽的高平陵事变,此后更无上陵之制。故沈约说:“自后至今,陵寝遂绝。”(11)有的学者对此总结道:“三国时期,秦汉盛行数百年的礼仪繁缛,建筑豪华奢侈的陵寝制度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地面‘不封不树’,地下‘敛以时服’,随葬瓦器的薄葬制度。”(12)
    曹操父子的薄葬主张和行为对当时的社会上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东汉以来的厚葬之风无疑是有力的否定和约束。从此,厚葬之风锐减。
    晋代承袭曹魏遗风。《晋书·礼志中》载:晋宣帝“于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作《顾命终制》,敛以时服,不设明器”;“景帝崩,丧事制度又依宣帝故事”;到东晋时,又依然如此:“江左初,元、明崇俭,且百度草创,山陵奉终,省约备矣。”明帝、成帝等即是如此。在统治者的倡导下,上下皆以薄葬为尚,并逐渐成为社会风气。如东晋桓温的坟墓则“平坟不为封域”(13);另外像颜含、庾冰、孔愉、杜夷等死后均行薄葬之礼。南北朝时期同魏晋一脉相承,薄葬风气依然。著名者如刘宋时王微,南齐张荣,梁人顾宪之、王敬胤、刘杳、刘歊等,他们不但身体力行,而且还著书立说,遗命后代薄葬。(14)
    另外,自魏文帝废除上陵制度后,后代基本上沿袭了这种做法。如晋宣帝遗诏“子弟群官皆不得谒陵”(15)。这样,从此直到南北朝时期,除个别皇帝进行过此类活动外,谒陵制度一直废而不用,陵园设施也自然不置。《通典》卷五二《礼十二·沿革十二》“上陵”条载唐太常博士彭景直上疏云:
    自魏三祖以下,不于陵寝致祭。……至于江左,亦不崇园寝。及宋、齐、梁、陈,其祭无闻。
    在皇室废除寝陵及谒陵制度的同时,也废除了王公大臣及民间在墓前列置石刻的制度。西晋以来诸朝均承魏制,如西晋即明文规定:“诸葬者,不得作祠堂、碑、石表、石兽。”(16)十六国石勒时期又进一步下令:“禁州郡诸祠堂非正典者皆除之。”(17)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官员、儒者,也在乡间不懈地做这方面的工作。譬如,《北史·苏琼传》言其“每年春,总集大儒卫凯隆、田元凤等讲于郡学……禁断淫祠,婚姻丧葬,皆教令俭而衷礼”。一些士大夫、官员也教令子孙从简而葬,不得修筑墓前设施。如《晋书·皇甫谧传》载皇甫谧著《笃终》云:
    故吾欲朝死夕葬,夕死朝葬,不设棺椁,不加缠敛,不修沐浴,不造新服,殡唅之物,一皆绝之。又如《南史·顾宪之传》载其临死前诫子孙曰:
    ……不须常施灵筵,可止设香灯,使致哀者有凭耳。朔望祥忌,可权安小床,暂施几席,唯下素馔,勿用牲牢。蒸尝之祠,贵贱罔替,备物难办,多至疎怠。祠先自有旧典,不可有阙,自吾已下,止用蔬食时果,勿同于上世,示令子孙四时不忘其亲耳。
    士大夫这种不修筑墓前设施的行为,对民间社会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在这种氛围下,汉代曾经盛行一时的墓前建祠、树碑、立石人兽等习俗受到了空前的遏制。检魏晋南北朝诸史,虽然也有修筑墓祠、碑、兽的事例,但规模与数量远不及汉代。要么是个别人想借机沽名钓誉之为。如《宋书·孝义·郭原平传》记其“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蒸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要么是皇帝所赐或是少数世家豪族所为。如《南史·吴明彻传》载:“秦郡降,宣帝以明彻旧邑,诏具太牢,令拜祠上冢,文武羽仪甚盛,乡里荣之。”又,《北史·司马裔传》载,裔为司马休之曾孙,其死后,“诏为起祠堂焉”。再如,《南史·齐宣孝陈皇后传》载:“后尝归宁,遇家奉祠,尔日隐晦失晓,举家狼狈共营祭食。”也有一些是民间百姓出于对某个官员的爱戴、怀念所立。如《北史·张华原传》载:“(张华原)卒官,州人大小莫不号慕,为树碑立祠,四时祭焉。”实际上,这类祠堂已脱离了汉代宗族墓祠的本意。
    随着法律对墓前建祠堂的禁止,墓祀之风也告衰歇。这一时期,南北诸史中虽有一些墓侧居丧的记载,但率族墓祭的事例已较为少见,民间一些人甚至根本不去墓前祭拜。如《北史·孝行·吴悉达传》载:
    (悉达)昆弟同居四十余载,闺门和睦……刺史以悉达兄弟行著乡里,板赠悉达父勃海太守。悉达后欲改葬,亡失坟墓,推寻弗获。号哭之声,昼夜不止,叫诉神祇。忽于悉达足下地陷,得父铭记,因迁葬曾祖已下三世九丧。倾尽资业,不假于人,哀感毁悴,有过初丧。
    从以上悉达欲迁族墓却找不到墓地所在之事,说明民间百姓对墓祭的忽视。需要说明的是,在汉代繁缛的墓祭衰歇的同时,前往先人坟茔扫墓、谒墓之俗渐渐流行。如《魏书·高阳王传》载:“任事之官,吉凶请假,定省扫拜,动历十旬。”《北史·来护儿传》载来护儿富贵后,“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樊子盖也“谒坟墓,宴故老”。(18)这一点被隋、唐两朝承袭下来。另外,墓前设施的禁令到南北朝后期也有所恢复,一般在墓前设置一对或多对石兽。学界有人就此指出:
    北魏迁洛以后,迄北齐、北周之世,东汉在墓前树立神道碑、石人、石兽以及兴建高大坟冢,布置家族墓地的做法又渐渐恢复发展起来,磁县北朝墓群中就多次发现墓前石刻,如石人、石羊、石虎等等,尤其是这次司马兴龙墓前石羊的发现,更证明东魏北齐之世墓前神道石刻正处在恢复发展时期。(19)但是,宗族祠堂直到宋代才真正得以复兴,然已大不同于汉代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