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论苏联模式与苏东关系(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欧中亚研究》 李兴 周雪梅 参加讨论

(二)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首次挑战-波兰战后的第三次危机1980-1981):政党政治开始露头
    如果说,1956年波兹南工人走上街头是为了抗议苏联模式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歪曲,波兰1970年事件只是对1956年事件的重演,那么1980年波兰事件则情况严重得多,工人们一改过去上街示威的战术而改为静坐罢工和占据工厂,并且与知识分子联合起来了[①g]。在国民经济一团糟的波兰成立的团结工会,意义则非同小可。这是共产党的依靠力量-工人阶级成立的公开的、合法的、强大的政治反对派。它一成立会员人数就达数百万,最多时达到1000多万,其中有100多万是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党员。其中包括1/3的党中央委员甚至政治局委员[②g]。团结工会还得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公开的大力的支持。对于正统的苏联模式和传统的意识形态来说,必须绝对保证共产党的领导权。团结工会对共产党构成了直接的、强有力的挑战,波兰自此形成了两大政治力量争夺政权的局面[③g]。在国内外各种势力的推动下,团结工会自成立时起取代统一工人党夺权的企图就初露端倪,声称“要创建我们所理想的波兰”。团结工会的矛头不仅是针对苏联模式的,而且是针对波兰社会主义制度的。而1980年开始的骚乱与前二次不同,它反映了一种严重得多的病症,已经不是新领导上台和满足人民的暂时利益所能医治的了”[④g]。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积极支持团结工会,企图覆颠波兰社会主义制度。苏联也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苏塔斯社谴责团结工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81)是一场“反社会主义和反苏的闹剧”,《真理报》把团结工会称之为“反革命”,谴责波兰党的领导一再向反革命势力妥协、让步,“波兰的形势不仅危险,而且濒于危机的边缘”,强调波兰对“社会主义共同体的共同利益”承担着“义务”[⑤g],担心波兰会脱离苏联模式,甚至会脱离社会主义阵营。美苏对波兰事件的态度虽截然相反,看法却非常相似。为了击败团结工会极端分子“肢解社会主义波兰国体的明目张胆的欲望”,避免“一代人的成果、从灰烬中建立起来的波兰家园再变成废墟”[⑥g],在苏联的支持下,以雅鲁泽尔斯基为首的波兰党和政府断然采取强硬措施,实行军管,取缔团结工会。美国等西方国家大为愤怒,对波兰实行了经济制裁,“自由欧洲”、“美国之音”等西方电台喋喋不休地进行反波反共宣传,煽动波兰人民起来推翻社会主义制度。在波兰处境困难的情况下,苏联和东欧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向波兰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波兰人民克服了困难。波兰社会主义制度保住了,但隐藏的政治危机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五、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失败与东欧国家民族主义的全面复兴(1989-1991):政党政治拉开序幕
    在有利的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的共同作用下,东欧国家民族主义终于在1989年实现了从量到质的转变,把苏联模式连同本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一起扔掉了。由于东欧都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地缘政治等原因发生了连锁反应。这次雪崩式的激变是本质上的、根本性的。从广度来讲,以波兰和匈牙利肇其始,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终其端,波及到整个东欧八国,除了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的军事政变、波黑发生内战外,中欧各国均采取了和平的“天鹅绒革命”的形式,其特点是上层的变化比下层的变化来得快[①h]。从深度来看,政治上,推翻共产党领导的“不民主的、官僚式的极权体制”,建立以多党制和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西方政治模式;经济上,以私有制为目标,实行私有化,甚至休克疗法,按照西方经济模式改造原有经济体制;外交上全盘倒向西方,对苏联疏远与冷淡。各国共产党纷纷倒台,分裂,改名,沦为反对党甚至受迫害的对象,财产被没收,活动遭禁止。原来各国的反对派,如波团结工会,匈民主论坛,捷公民论坛,纷纷上台执政。各国竞相更改国名、国歌、国徽,修改宪法,把“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等字样去掉,恢复其历史上的原来面目,有的恢复了原来的国家机关枢密院(议会)[②h]或总统制。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修改了宪法,国家改变了性质,国旗改变了颜色,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③h]。
    波兰统一工人党党中央第一书记拉莫夫斯基在大选失败后总结教训说:“强加于我们并被我们接受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在如此大的范围内遭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④h]。因为苏联模式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和形象。在1989年的这场政治巨变中,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与东欧国家民族主义的复兴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比如在波兰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囊括全国居民的90%以上的天主教会,在激变中支持了团结工会。过去在国际冷战格局和苏联的高压下,东欧国家民族主义受到了压制;在戈尔巴乔夫实行“新思维”改革,主动放弃东欧的苏联模式和国际形势缓和的形势下,东欧国家民族主义力量如火山、雪崩爆发,不可遏止。这集中表现在东欧国家急于摆脱苏联的控制和人民的反苏情绪上。一些国家把苏联模式看成是苏对东欧“苏联化”的表现。东欧民族意识、民族情绪抬头,有些国家的群众(如波兰)甚至对俄语都很反感,以苏联国徽为样板的匈牙利国徽换上了1849年人民起义的旗帜。东欧国家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还表现在东欧各国纷纷更改国庆日。这些国家对苏联的敌意是明显的。1991年,联结苏东的两条纽带-华沙条约和经互会解散了。苏东从战后的全面结盟此时彻底分道扬镳。
    正如飞去来器原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对东欧苏联模式的放弃,导致了苏联模式连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东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这反过来又作用于苏联模式的大本营-苏联自身,苏国内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迅猛高涨。1990年苏共二十八大宣布政治上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经济上搞“私有化”和“市场经济”。东欧突变促进了苏联模式在其故乡寿终正寝。自此,前东欧苏联地区先后进入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一党制向多党制的体制过渡和模式转换时期。
    注释:
    ①a国家民族主义(STATE NATIONALISM)是指与国家利益相吻合或一致的,通过国家形式表现出来的民族主义,它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内容,是一种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恒常起作用的,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或因素。国家意识与公民意识是其主要载体。国家民族主义是与国内民族主义相对而言的,它与通常说的国家主义(NATIONALISM)的含义也不同,是一个中性概念。详见李兴:《论国家民族主义概念》,《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南京《社科信息》1995年第11期摘编了其主要论点。
    ②a关于对苏联模式的看法,请参见〔南〕马尔科维奇、〔美〕塔克等著,李宗禹主编:《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上下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中国苏联学者学术座谈会:《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考察-从〈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到〈改革与新思维〉》,《世界历史》1977年第4期,等。
    ①b参见《苏共中央致南共中央的秘密信》,〔俄〕《历史问题》1992年第10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