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联模式与苏东关系(5)
②b《苏共中央致南共中央的秘密信》,〔俄〕《历史问题》1992年第10期,第146-148页。 ③b参见《苏南1948年秘密通信》,〔俄〕《历史问题》1992年第10期。 ④b〔美〕丹尼森·拉西诺:《南斯拉夫的新实验1948-1974》,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28页。 ⑤b弗·贾古连科:“南斯拉夫农业的发展”,莫斯科1981年版,第19-20页。转引自《近现代史》1990年第1期,第17页。 ⑥b参见《中东欧社会基础建设》,第338页;〔苏〕《经济问题》1988年第10期,第41-42页。 ①c马拉施科:《中欧和东南欧社会主义基础建设》,莫斯科,1989年,第341页。 ②c〔南〕兹冯科·施陶布林格:《铁托的独立道路》,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106页。 ③c《关于匈牙利事件》,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302页。 ④c参见〔美〕塔德·舒尔茨:《‘布拉格之春’前后》,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149-153页。 ⑤c姜琦、张月明:《东欧三十五年》,华东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第226页。 ①d参见〔美〕塔德·舒尔茨:《‘布拉格之春’前后》,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49页。 ②d参见多恩伯格:《共产主义的万花筒》,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40页。 ③d〔波〕杨·普塔辛斯基:《哥穆尔卡的改革探索》,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48-55页。 ①e参见《离开真理哪里也不去--关于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新材料》,〔俄〕《肯塔费尔》1993年第4期,第80页。 ②e参见纳吉·伊姆雷:《为了保卫匈牙利人民》,第33页。 ③e《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行动纲领》(摘要),转引自〔苏〕罗·亚·麦德维杰夫,诺·亚·麦德维杰夫:《政治日记·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1页。 ④e〔美〕怀特·塔德:《‘布拉格之春’前后》,第480页。 ⑤e《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行动纲领》(摘要),转引自〔苏〕麦德维杰夫:《政治日记·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1页。 ⑥eP·比霍亚:《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苏共中央委员会档案材料》,〔俄〕《近现代史》1995年第1期,第36页。 ①f《苏共与捷共的国际主义合作历史与现状》1984年俄文版。 ②f《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危机的教训》,〔俄〕《近现代史》1992年第6期,第213页。 ③f《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危机的教训》,〔俄〕《近现代史》1992年第6期,第212-213页。 ④f乔治·西孟兹:《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时代苏联的民族主义和东欧》,1975年英文版,第375页。 ⑤f〔英〕威廉·肖克罗斯《罪行与妥协-卡达尔·亚诺什和革命以来的匈牙利政治》,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第76页。 ⑥f参见T·杰别尔、B·伊奇托夫根:《匈牙利的小经济形式》,〔俄〕《经济问题》1988年第8期。 ①g参见〔美〕S·比亚勒:《波兰与苏联的统治》,《苏联东欧问题译丛》1982年第1辑,第51页。 ②g刘祖熙:《波兰战后的第三次危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163页;《东欧局势的演变与前景》,第42页。 ③g参见〔联邦德国〕彼德·本德尔:《盘根错节的欧洲》,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 ④g〔美〕约翰·莱夫特韦奇·柯里:《波兰危机与生存策略》,《苏联东欧问题译丛》1982年第二辑,第46页。 ⑤g参见不破哲三:《斯大林与大国主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5-107页。 ⑥g《雅鲁泽尔斯基选集1981-1987》,1989年,第55-56页。 ①h参见〈俄〉C·洛沃巴什:《80年代以来的东欧:趋势与问题》,〔俄〕《历史问题》1995年第4期;〔俄〕格·缅耶尔:《东欧的政治文化》,《莫斯科大学学报社会政治研究》1994年第5期,第5页。 ②h《东欧的民主革命原因与后果》,《共产党人》1990年第14期,第109-110页。 ③h《历史转折关头的东欧1989-1990》,《东欧的改宪1989-1990》,莫斯科,1991年。 ④h1990年1月29日〔波〕《代表大会论坛报》。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