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美国城市史学的产生与发展(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理论研究》 黄柯可 参加讨论
该书是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史学的代表作,共汇集了4位学者的10篇文章,包括帕克的6篇,伯吉斯的两篇及麦肯齐和沃思各1篇。帕克以本文前述的“几点意见”一文的观点为基础,进一步深入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从生态学的角度,对社区进行解剖,包括社区的位置、规模、稳定程度;社区的功能分类;社区发展与消亡中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学因素,社区的内部结构等问题。他还对于当时作为新闻媒体主要形式的报纸在城市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报界名流的言论进行了分析。他在几篇文章中论及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即人们的心理状态与城市生活的关系。
    伯吉斯所著《城市发展:一项研究计划的导言》〔9〕对于城市的发展又提出新的理论。他以植物生态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将城市发展的过程用同心圆图形表示,从市中心的商业区直到郊区或卫星城镇,城市发展经历一系列由里向外辐射的过程,类似几个套在一起的同心园。他认为,过去对城市的研究,仅限于从调查的角度,对物质形式的发展进行分析,而没有从“过程”的角度研究城市的发展。因此,他特别强调这个同心圆的城市发展过程。他说,每一层地盘的扩大,都是由于与之相邻的那个外层区的侵入而引 起的。城市发展的这一过程,除了延展和继承之外,还包括集中和疏散的过程,亦称为向心流动和离心流动,两者互相对立又互为补充。〔10〕伯吉斯进而提出,应该把城市发展看作社会结合和社会解体的一种后果,类似于肌体内部新陈代谢的同化和分解过程,按照居住和职业对个人和团体进行筛选和分布就是一种表现。他称人口运动是城市社区的脉博。
    城市社会史的另一重要组成便是对社区的研究。麦肯齐在《城市》一书中“人类社区研究的生态学方法”〔11〕一节中指出,人类社区与植物群落的区别在于,前者能够移动,能够主动选择生态环境,而且还能控制和改变环境。麦肯齐把社区分为4类,除一类社区属于自然资源而外,其他3类均集中出现在城市,如商业社区,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工业城镇,以及他称之为“缺乏自身明确经济基础”,“在商品生产和分配过程中不负担任何功能”的社区,如娱乐、旅游地点,政治教育中心等。用现在的概念,即第三产业集中的地区。对于社区不同功能进行研究,有助于分析城市居民的职业、收入和流动情况,是研究城市史的基础之一。
    《城市》一书成为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之作,除了上述的立论和深刻分析外,还在于它提供了500多种书刊资料,成为1925年之前有关城市研究书目之集大成。编者路易斯·沃思克服多方困难,搜集资料。这不仅由于工作量巨大,更因为在当时,“就连社会学家自己对于‘城市’这个概念究竟作何解释也不甚了然,而且,对于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同其对象之间是什么关系,也仍在认识之中”。〔12〕可见,一门学科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沃思将书目分为11大类53项,分门别类写出导读,并对每本书加以评介。由此可见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严谨的治学精神。这批书目正是美国城市史问世之初的宝贵财富。
    本世纪20-30年代,美国城市人口已超过农村人口,基本实现了城市化。世界经济大危机带来的沉重灾难,使城市问题愈显突出。一批执教于哈佛大学的历史学家阿瑟·施莱辛格、塞缪尔·莫里逊、弗雷德里克·默克等呼吁研究“人民”的历史,研究那些与平民百姓密切相关的事情。施莱辛格率先对过去的史学提出批评,说史学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政治史和军事史,但真正的历史并不在首都或战场上,而是社会史。他强调,史学家应该研究美国人是如何生活的,研究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民创造的文明。
    基于这种史学思想,1927至1943年,施莱辛格与狄克迩·福克斯合编了一套13卷本的丛书《美国生活史》。1933年,施莱辛格所著的《城市的兴起》〔13〕一书出版,正是属于该丛书之一种。《城市的兴起》出自历史学家之手,其问世的意义非同一般,它打破了社会学家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启了史学家研究城市史的先河。1952年,史学家布莱克·麦凯尔维在《美国历史评论》杂志发文,首次称施莱辛格为“当代美国城市史奠基人”。从此,施莱辛格被公认为美国城市史的鼻祖。其实,城市史既然是一门边缘学科,以帕克为首的社会学家所作的贡献,已经为城市史学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麦凯尔维所以用“当代”二字,笔者以为,正好可以说明前人的成就功不可没。施莱辛格及其夫人(老一辈史学家乔治·班克罗夫特的后代)还倡导研究妇女史,并身体力行。因此,他也被称为美国妇女史学的开创者。
    施莱辛格(1888-1965)〔14〕在5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受到社会学的深刻影响,特别在最初的年代。30年代,他曾指导博士生奥斯卡·汉德林作学位论文,为他选择的题目为“1790-1850年波士顿的移民:关于文化适应的研究”。〔15〕由此可以证明施莱辛格对以社会学为基础研究城市史的关注。1922年·他在艾奥瓦大学开设“美国社会和文化史”课程,还发表一部重要著作《美国历史的新观点》,1940年又发表了《美国历史上的城市》等论文。〔16〕
    在史学观点上,施莱辛格属于当时在史学界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派”。20-30年代,以查尔斯·比尔德为代表的学者批判特纳的“边疆理论”,代之以经济史学理论。经济学派的标志是美国历史学会于1931年召开的两次会议,以及次年发表的会议文件集《美国的历史学:急需与机会》。〔17〕历史学会提出,美国史的迫切任务是必须打破以前的狭窄范围,不能只限于政治史、宪法史和军事史等几个领域,而要使史学的内容像生活本身一样丰富,尤其应注重“普通人”的生活。正是在这种大的史学氛围中,施莱辛格倡导城市史应该把研究对象放在基层,强调重视调查实情和获取第一手统计资料。
    老施莱辛格在上述他的一系列著作中,表达了一个核心观点:个人的认同感和生活方式来源于他所属的群体,而各群体的文化认同感和生活方式又值根于所在地区的历史之中。由于外因的影响,各群体的文化不断发生变化。他认为,人们的迁移和流动是有益的,可以引起各群体之间的接触和竞争,促进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城市中那些善于交流的群体就占优势,而缺乏生活经验的群体必然“滞后”,至于初入城市的人们,则不仅更新换代了原有的文化,而且还会孤立于城市社会之外。〔18〕
    施莱辛格分析城市历史和出现的各种问题所基于的出发点,比过去的社会学家们又深入一步,他尖锐指出了各种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性。他认为,城市是不同群体云集、彼此发生关系又互相影响的地方,因此,各群体之间应该互相理解和宽容,共同维护城市社会秩序,以形成由一个共有的文化特性维系的民主社会。〔19〕他对于城市复杂的环境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提出这种积极的意见是可取的。但是,他的另一些观点却需要批评,他提出,对于落后群体实行地区隔离的办法,有助于维持社会安定,而且还可以通过竞争,使落后的迎头赶上其他群体。不难看出,犯罪集团自然不属于“落后”的问题,这里所指的只能是少数民族、有色人种和那些文化程度很低的难民等等。所以,老施莱辛格持有的种族歧视的观点一目了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