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兰斯·戴维斯等:《美国经济史》(L Davis et al,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伊利诺伊1969年版,第268页。 〔2〕参见弗·斯卡皮蒂:《美国社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2页。 〔3〕Robert Park,The City:Suggestions for Investigation of Human Behavior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转引自帕克等著:《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47页。 〔4〕〔5〕〔6〕帕克等著:《城市社会学》,第1-3页,4-10页。 〔7〕帕克等著:《城市社会学》,第47页。 〔8〕Robert Park,Ernest Burgess,RoderickMcKenzie,The Cit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 1925(1968年再版)。中译本为:帕克等著:《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宋俊岭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 〔9〕〔10〕帕克等著:《城市社会学》第48-62页,第52-53页。 〔11〕帕克等著:《城市社会学》,第63-77页。 〔12〕帕克等著:《城市社会学》,第158页。 〔13〕The Rise of the City 1878-1898,参见特雷斯·麦克唐纳:《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重谈阿瑟·施莱辛格的“城市的兴起1878-1898”》(Terrence MeDonald,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New History:RereadingArthur Schlesinger s The Rise ofthe Ciry 1878-1898),刊《美国历史书评》1992年第3期,第432页。 〔14〕由于其子小阿瑟·施莱辛格(1917-)也是美国历史学家,故一般称父亲为“老施莱辛格”。 〔15〕参见黄兆群:《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奥斯卡·汉德林》,《美国研究参考资料》1992年第2期。 〔16〕这两份作品的题目原文为:New Viewpoints in American History:The Cityin American History,参见《美国历史书评》(Reviews in American History)1992年第3期第434页。 〔17〕刘绪贻、杨生茂主编:《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0页。 〔18〕赞恩·米勒:《市民和政治品德的危机:城市史、城市生活和对城市的新认识》(Zane Miller,The Crisis of Civic and Political Virtue:Urban History,UrbanLive and the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City),载《美国历史书评》1996年第3期,第362页。 〔19〕参见赞恩·米勒:《市民和政治品德的危机:城市史、城市生活和对城市的新认识》,第362-363页。 〔20〕Richard Wade,The Urban Frontier,参见《美国历史书评》1996年第3期第363页。 〔21〕理查德·韦德:《城市的边疆》,转引自赞恩·米勒:《市民与政治品德的危机:城市史、城市生活和对城市的新认识》,第364页。 〔22〕理查德·韦德:《城市的边疆》,转引自赞恩·米勒:《市民与政治品德的危机:城市史、城市生活和对城市的新认识》,载《美国历史书评》1996年第3期,第364页。 〔23〕Sam Warner,Jr.,Streetcar Suburbs:The Process of Growth in Boston(1870-1900),Cambridgc,1962(1978年第二版,1982年第三次印刷)。 〔24〕〔25〕萨姆·沃纳:《有轨电车的城郊》,第2-3页,序言第7-8页。 〔26〕Sam Warner,Jr.,Private City:Philadelphia in Three Periods of ItsGrowth,philadelphia196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