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苏联还是东欧各国最大最可靠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外贸伙伴。苏甚至还是这些国家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产品以及农产品的主要购买者。〔33〕仅1956-1967年,苏联从经互会国家进口了14,000辆客车车厢(占苏生产量的76%),44,000辆货车车厢,及价值11亿卢布的食品和轻工业设备。〔34〕正因如此,在经济方面,东欧对苏联的需要程度大大高于苏联对东欧的需要程度,再加上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增强,形成了东欧各国对苏联经济的依赖。以波兰为例,1945-1970年期间,正是依靠从苏联进口,波兰满足了石油和天然气需要的95%,铁矿需要的85%,有色金属需要的55%,棉花、木材的60%。〔35〕波兰有一份材料说,即使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波兰人“不怕坦克”,就怕苏联“关闭石油输送管道”。〔36〕又如民主德国,她从苏联购进大量原料,如无烟煤、焦炭、黑色及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棉花、肉类、植物油脂,她很难找到另外的可靠的原料供应国来替换苏联。〔37〕匈牙利报纸发表评论说:“苏联是我国最重要的外贸伙伴,占我国整个对外贸易的35%。工业成品占我们向苏出口的68%,而我们从苏进口的62%是原料和半成品。这对我们是多么重要。举几例来说:切佩尔钢铁厂4/5的原料来自苏联。我国经济结构改革纲领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匈苏合作”。〔38〕1990-1991年,苏联能源出口量大幅度下降和价格上涨对东欧国家带来了“能源冲击”。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哈维尔指出,这次能源危机给他的国家带来了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问题:“石油不仅仅是生意和钱的问题,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稳定”。保加利亚总理也断言,“1991年在与石油供应有关的各个方面,我们都将面临最严峻的困难”。总之,事实表明,“能源冲击”使东欧国家短期内陷入了混乱。〔39〕 由于苏联在经互会内的实力地位,东欧国家对苏联经济的依赖,苏联实际上控制了经互会,并利用该组织为自己谋取民族利益。苏控制东欧国家的战略原料和稀有金属,捷、匈、东德、保的铀矿几乎全部为苏所控制。匈盛产铝土,但苏不准匈发展炼铝工业,而是低价收购铝土,再向匈供应铝锭。捷克斯洛伐克的波希米亚中部和摩拉维亚南部铀矿丰富,其中9/10都送到苏联。由苏联专家领导开采、运输和勘探工作。只有苏联自己拥有资料,这些资料对捷克的同行也是严格保密的。〔40〕凡苏能大量生产的机器设备,就不许其它成员国生产,或迫其压缩生产。例如,东德被迫放弃传统的飞机、拖拉机和大汽缸汽车制造工业,匈牙利被迫放弃普通卡车和收音机制造工业。在价格问题上,苏有时也不顾“兄弟情义”,攫取高额利润,如苏联卖给东欧一些国家的原子反应堆,价格比国际市场高4倍。〔41〕经互会内, 苏联在双边或多边的国际贸易公司中起主导作用。苏还利用东欧国家的资金和劳动力来开发苏联资源和从事建设事业,如《1976-1980年经互会成员国多边一体化措施协调计划》规定:苏和其它成员国共同建设10个项目,其中在苏联领土上有8个。10个项目的总预算为90亿转帐卢布, 由苏东国家承担各半。在苏联境内的项目建成后,所有权归苏联,东欧各国只按投资比例获利。东欧各国派遣了成千上万的熟练工人,包括到苏联度假的大学生到苏联从事各项建设,如开发资源、架设输电线路,敷设铁路、建造住宅和收割庄稼,等等,〔42〕以利用东欧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苏还利用“经援”来稳定东欧政局,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如1968年苏军入侵捷克以后,苏给捷克近5亿美元的贷款,以扶植新领导人上台;1970 年波兰发生了危机,苏于次年初给波政府一笔贷款,从苏紧急进口粮食200 万吨及其它物资,以维持波政局稳定。 三、简析 总之,经互会的成立对于对抗马歇尔计划,防止东欧的离心倾向,使东欧国家把传统的贸易方向从西方转向苏联,发展和保护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解决东欧国家的能源和市场问题,提高落后国家的工业化水平,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迅速取得成果,避免重复研究与资源浪费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苏联作了巨大的牺牲,这是不可否认的。这是经互会组织成立和存在的基础,使经互会成为联结苏东的一条纽带。同时,经互会的合作是一步步加深的,从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到科技领域,从双边关系到多边关系。经互会也在不断地调整、改革、开放。1987年,经互会第43次(非常)政府首脑会议在决定继续使用转帐卢布的同时,规定欧洲成员国(除民德、罗外)的货币可以相互自由兑换。后又毅然宣布自1991年元旦起实行自由兑换外汇和国际市场价格,企图向自由市场经济迈出重大的一步。 但是,与其资本主义对手欧共体(现为欧洲联盟)相比,两者有很大的不同:欧共体是建立在自由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的,各国平等,内部人员、资金、技术、商品、劳动力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并且是鼓励技术和经济的公平竞争的。而经互会是建立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的,以苏联为核心,内部不存在竞争。欧共体对外贸易大进大出,是开放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而经互会的经贸活动主要限于内部,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的体系,与国际市场不接轨。欧共体的组织机构享有一部分相当大的权力和经济实力,在权限范围内欧共体机构通过的法令要高于各国的法令,各成员国政府和议会必须服从,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欧共体的决策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就使欧共体能发挥比较有力的协调作用。而经互会建立在相互协商的基础上,实行全体一致原则,这就使其功能的发挥受到了限制。这种非强制性的特点使经互会很难将民族利益与国际利益、个别利益与整体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欧共体各国经济结构、经济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需求相同或相近,而经互会国家经济技术水平严重的不平衡,需求的差距很大,两者虽都是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但经互会的政治色彩更重一些,各国经济民族主义也更厉害得多。随着经济的国际合作趋向的进一步发展,经互会愈来愈满足不了其成员国经济发展的新的要求,内部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多,外部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越来越大。经互会本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和政治同盟的基础上的,随着经济问题的暴露,随着1989年的东欧剧变,联结苏东集团的这条经济纽带自然也就维系不住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