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朝鲜实学思潮的内容和特点 朝鲜实学反映了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为解决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进步地主阶级渐进的社会改革要求。这种要求是时代的要求,是特定历史时期时代精神的反映。这种时代精神批判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性理学,在儒家的经典中注入了新的活力。具体表现在: (一)批判现实的学问。 朝鲜实学家们不论是进步的地主阶级改革派还是新兴的市民阶层,尽管他们的主张有某些差异或矛盾,但他们都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制度和僵化的传统文化,形成一股巨大的批判潮流。这种批判现实的时代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思想上全面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性和腐败性,其内容涉及到哲学、经济、历史、伦理、文学、艺术、军事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从不同的角度批判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其思想闪耀着时代光辉。其二是在社会领域里无情的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统治,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和各种腐败的礼仪道德观,提出了很多为解决社会各种弊端的反封建的社会改革方案。 (二)经世致用的学问。 他们都批判传统性理学的空谈性理,主张把实用、实证的时代精神落实到现实中,表现为献身于社会改革的经世主义。朝鲜实学思潮在近三百年间自发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其表现方式和反映的内容是各不相同的,但其中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主张社会改革。只不过这种改革要求和内容为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性理学顽固的排他性和保守性所掩盖,他们的社会改革主张,往往用性理学的用语,以追求儒学理想的方式表现罢了。但他们主张的变革内容主要在于国家富强。具体来说,在经济方面他们都重视田制改革,认为富国强兵是一切改革的中心环节。他们提出的田制改革,主要从美化古代田制出发,以复古方式改革现实复杂的田制。如柳馨远的科田制、李瀷的均田制、洪大容、朴趾源的限田制以及丁若镛的闾田制等。他们都憧憬周代的井田制,在不同情况下提出了田制改革方案。在政治改革方面,他们都美化古代社会的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实现政治改革目标。如柳馨远的贡举制、李瀷的科荐合一制,崔汉琦的公选制等等,他们都紧紧抓住儒家的举贤才,提出了科举的改革方案,要改革不合理的科举制度。除此之外,他们还提出了军事、教育、税务、商业等多方面的改革方案,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当然,李朝后期的经世思想仅仅是渐进的社会改革方案,但是比起当时处在统治地位的性理学安于现状、莫不关心现实的作法不能不说在历史上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三)对民生有利的利用厚生的学问。 朝鲜实学家们从一切有利于民众生活安定、保护民众的利益出发,为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提出了多方面的有利于民生安定的改革方案。李瀷先从“民者君之天也”的民本思想出发,明确地提出富国强兵的根本在于解决民生问题。指出要养兵必先以养民为本,离开养民,兵也无法养。柳馨远认为富国安民的根本在于改革田制,主张实行以均田制为内容的科田制,李瀷继承了李珥、柳馨远的民本思想,指出国家的命运在于民的思想,提出了限田制为内容的永业田,解决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在此基础上取消大官僚的专制,主张施行下级官吏的合议制等一系列均权、均民的平等思想。朴趾源也把解决土地问题当作解决民本问题的根本,提出了平均分配土地的限田法,以防止兼并土地,最终要消灭贫富差别。朴齐家认为“当今之大弊曰贫,何以捄贫,曰通中国而矣”。他从国家和百姓必须从贫困中解放出来,从对经济的关心出发,主张从中国引进技术,通过产品交易,让国家富起来,指明了生产和商业的重要性。朴齐家还在《汰儒论》中指出必须陶汰那些只重视科举而轻视生产的儒子,主张社会制度的根本改革。丁若镛进一步充实了民本思想,他在解释牧民概念的时候指出“牧为民有乎、民为牧生乎……牧为民有也”,揭示了民为本,治民者是为民所设的道理。他还对封建身份阶级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表示建立没有阶级的平等社会制度的愿望。他说“若馀所望则有之,使通一国而为两班,即通一国而无两班矣”。他的《牧民心书》中的爱民精神,救剂百姓的具体方法和制度进一步体系化了。他在土地制度方面提出闾田制,提出了制定一种为生民保护百姓利益的政策,主张让游食的官僚们必须从事生产。崔汉琦在19世纪上半期,把民本的民主平等思想发展到资产阶级初期民主主义思想。他反对国王的专制统治和权力统治,提出了由百姓选举国家官吏的社会公选制。认为凡世界上有生命的东西尽管形态和长相不同,但都是在是自然界运化过程中诞生的,因此必须顺应自然法则,每一个人应该都平等,其利益关系也是均等的。他还反对任何特权和王权,认为国家的事也就是百姓的事,绝不能以个人的欲望来治理国家,必须按绝大多数人的意志来治理国家,实行为民治安的主张。他还主张建立国家的官吏应由百姓选举的公治制度。他还强调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指出人们生活的社会绝不是封闭的家庭和国家构成的,而是通向人类和世界的开放社会。因此要建立与人类融合的和平的理想的世界。 朝鲜实学的为民思想总体来说尽管并没有超出儒家的重民思想,但他们提出的均权平等思想,从客观上微弱的反映了工商资本主义利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