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夏代礼玉制度探源(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南文化》 闻惠芳 参加讨论

鱼眼和鱼鳞也被先人用来作为日常器皿的纹饰放在特别显著的部位。
    由吴地首创的玉琮,有圆形和内圆外方形之分,圆形玉琮的外壁四面有四个弧形凸面,如同四条鱼的鱼头。内圆外方形玉琮的出现较圆形玉琮要晚,所谓外方,实际上是将圆形玉琮的弧形凸面雕琢成折角形凸面,这样,内圆外方形玉琮四周的折角形凸面,也都是鱼头的特写,玉琮的四周,每节都有秩序地排列着四个鱼头,那鱼嘴似乎正在吮动,不时地吸收着天地之精华,孕育出无穷的生命。必须指出的是这种纹饰与造型特点,经过吴人开拓开放的不懈努力,最后成为了中华民族礼制制度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首创了甲乙丙丁四位次数概念(注:闻惠芬:《鱼(吴)与甲乙丙丁》,《东方文明之韵》,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四位次数概念在先人各个方面的思维程式中都有所体现,玉琮四周雕刻着四条鱼头,任何符号也以四为一基本单位,吴县澄湖遗址出土的黑陶罐上刻划着四个文字,邻近余杭南湖出土的黑陶罐上连续刻划出八个符号,但前四个字符与后四个字符之间有一个分隔符(注:余杭文物管理委员会:《余杭县出土的良渚文化与马桥文化的陶器刻划符号》,《东南文化》1991年第5期;钱玉趾:《良渚文化的刻划符号及文字初论》,《东方文明之光》1996年;南京博物院、吴县文管会:《江苏吴县澄湖古井的发掘》,《苏州文物资料选编》1980年。)(图六)。
    四位次数概念对于培养文明意识的作用非常大,就象现今推广的四轮学习方法比一般的学习方法更为见效一样,四位次数的特点和优势在于既有扩散的余地,又有范畴的限量,可以大中存小,小中见大,奔放与约律互为兼顾,非常适应与符合思维发展的潜在规律。后代成语大多是四个字组成一个词,对于好多事物又常常习惯用到“四”这一序数来加以概括,比如“文房四宝”、四方、四民、四季、四海、四库、四书、四教、四诊等等,就是受到这种思维程式影响的表现形式,既言简意赅又含蓄深沉。由此,也就是说“吴”字本身就是吴文化特征的一个重要象征,四个鱼尾分别朝着四个不同的方向,表明了吴人由鱼的复合累计的需要,逐步萌生和形成了开拓开放的发展逻辑。
    人类的任何具体行为都无一不是因循着人类自身的思维轨迹付诸实施的,当一种思维成为固定形式的时候,与之相应的实践内容也必然是这种思维形式的生动发挥。这一方面表现在吴地对异地文化的吸收兼容,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吴文化对异地文化的主动冲击,而在远古时代,无论兼容抑或冲击,都难免是一个轰轰烈烈的战争过程。昆山赵陵山遗址发现了一批小型丛葬墓,丛葬墓的数量比较多,并且,从已鉴定的15具人骨架来看,少儿6具,青年6具,成年3具,而M7、M8、M9、M12、M14、M15、M16等展示的肢体不全,脑壳破碎实属非常死亡,从葬式看,丛葬群死者均无墓坑、无葬具,全部平地堆土掩埋,有些骨架互相叠压,随葬品大多没有,极少数有随葬品的也只有1-2件,而陶器贯耳壶是极少数有随葬品者所必有的器具,这些情况都体现了远古时代部族之间战争的残酷和紧张,由于作战武器大多是石器,击人最致命处自然是头部,一场战争告一段落,战死者只能被草草地平地堆土掩埋,唯一的陶器贯耳壶是他们生前征战携水的必需品,上海的马桥、松江广富林(古属吴地)等处也有类似的小型墓。
    常熟罗墩良渚墓地人骨不全或分离现象的墓位于高台之上,14座墓均有随葬品,且大部分多有玉器随葬,特别是有人骨的四座墓,随葬品更丰富,罗墩墓地的玉器主要出自这四个墓中,随葬品的数量大多在30件以上。M7墓主虽然身手相离,但手中仍然握有一把带柄的石钺,罗墩14座墓有9座墓出有石钺,石钺磨制精致,体形扁薄,刃部锋利,就象汉代武士墓中都随葬铁刀一样,远古的勇士们好以石钺随葬来慰藉不灭的英灵。尤其令人肃然的是M3,左手缺尺、桡骨,如果是腐朽所致,则玉镯应在尺、桡骨的位置,而出土时,玉镯却套在肱骨上,说明墓主入殓时已经没有了下臂,故而玉镯只能套在上臂上,应该说他们为部落战争而牺牲的殊荣曾几何时已同他们的理想与追求一起被深深地埋藏在了考古地层之中。尽管千年风雨能够渗透到当年的历史缝隙,但是却永远也改变不了沧桑固有的内容陈迹。
    吴地还发现过许多良渚文化的古井,有些古井与古代战争也不无关系,首先看一看这些井的选址,在江阴璜塘,土墩高约7米,总面积2000-3000平方米,共发现古水井四口,嘉兴雀幕桥古井位于雀幕桥北约70米的百亩滩,在高出水田约1米的高坡上,试想,如果是一般的灌溉用井,那一定是要尽量选在较低处开井的,在高墩上挖井,除非是战争期间被迫无奈的选择。另外,再看一看这些井中的出土物,江阴璜塘井中出土石器、陶器和兽骨二十七件,汲水器以黑皮陶的数量为多,如黑陶贯耳壶、蛋壳宽鋬杯、壶等,嘉兴雀幕桥井中出土了夹砂陶鬶、贯耳壶、双鼻高颈壶、宽把带流杯、罐等,明显地带有异地龙山文化的特点,是良渚文化受龙山文化影响的实例。
    长江以北,与良渚文化有关的以海安青墩上层与陆庄两地最为典型(注: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盐城市文管会、盐城市博物馆:《江苏阜宁陆庄遗址》,《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南京博物院:《江苏海安青墩遗址》,《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前者的地理位置靠近长江,器物在上层的晚期既有龙山文化的高柄杯与觚形杯,又有良渚文化的双鼻壶与玉锥形器,是龙山文化受良渚文化影响的现象,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青浦崧泽遗址与苏北海安青墩遗址墓葬中的陶器有着惊人的相同,陶豆的圈足都用三角形、圆形镂孔修饰,釜形鼎都是最大腹经居下,杯上都有竹节形弦纹和瓦爿形圈足,最令人感慨的是两地都在陶器上发现了纹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