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沧源岩画的年代和族属
沧源岩画是云南岩画中首先发现、规模最大、内容丰富多彩的岩画群。自1965年发现以来,好几位云南学者对它的图像、内容、年代、族属和艺术特点等做了系统的探索,发表了一系列的论著,为沦源岸画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笔者从云南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中对它有所了解,受到启发。现就沧源岩画研究中尚未取得一致意见的年代和族属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就教于学者和专家们。 一、岩画的年代 沧源岩画的断代,和其它很多岩画一样,有着很大困难。许多学者作了长期的努力来推断,已取得很好的成绩,但仍有分歧意见,可以归纳为两种: 一种意见认为“上可到汉,下可到明,即从公元初到公元十五世纪。它的主要部分应该在汉唐之际”①(以下称简“汉唐说”)。其主要依据是:1、岩画与云南青铜器及铜鼓图像比较,岩画中的人物插羽头饰、手持盾牌和具器的人形、干栏式屋顶上装饰的一对木鸟和屋旁舂米人形、狩猎画面、瘤牛图形等,都可在晋宁石寨山、江家李家山古墓群出土的青铜器上发现。两者的时代不应相差太远。它们是同一文化阶段的产物。2、岩画所反映的习俗与文献有关记载的印证。岩画中的杂技图像,可与《后汉书》等文献记载东汉时期掸国进献“幻人”的历史相印证。3、滇、桂、川三地岩画的关系。广西左江流域和四川琪县岩画的年代早者可到东汉,晚者已迄于明。属于同一类型的沧源岩画自不可能相差太远。② 另一种意见认为岩“应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也就是三千年以前的作品”③(以下简称“晚期说”)。此说的主要依据:1、沧源岩画附近发现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存,两者应有内在的联系。2、炭--14测定。(1)对曼坎第一岩画点覆盖画面的钟乳石进行碳十四测定,“钟乳石内层年代为距今3030±70年”④。(2)丁来第二岩画点“覆盖岩画的钟乳石经用C[,14]测定,与岩画接触面外层均年代皆为距今2500多年。”⑤(3)覆盖画面的钟乳石进行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2200年⑥。3、岩画颜料作孢粉分析。“沧源岩画颜料中的孢粉组合属亚北方期,即地质年代的全新世,考西年代的青铜时代,距今为2500--3500年⑦。 以上两种说法,各有依据,然其所推断的年代却差距很大。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一些依据本身就与实际不符,有些推论或者偏早、或者偏晚,以致推断的上限,一为三千年以前,一为东汉(公元25-220年),相差一千多年;而推断的下限,一说作画“时间跨距也不会太长。”⑧一说到明代(公元十五世纪),相差恰好是三千年的一半。因此,两种说法所推断的年代,似乎都还有商榷的余地。 (一)首先讨化“汉唐说”的依据和推论。“汉唐说”学者将岩画中的一些画面和图像,与云南滇池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特别是B型铜鼓上的图象进行比较研究,找到了两者的共同点,作为推断岩画年代的一个主要依据,这是很有见地的。但是,这位学者却又认为“必须考虑到沧源是边陬地区,其经济文化发展比较云南内地迟缓,有些习俗可以长期保存,同样的事物在边地者其年代往往较晚。故岩画和青铜器图象即使有其共同之处,在时间上并不一定完全相同,一般说来,应晚于云南青铜器流行的年代。”⑨这一观点,笔者难以赞同。 为了节省篇幅,仍然引用这位学者的另一篇论文的观点来说明笔者的意见。这位学者对石寨山青铜器图象所见古代民族的考释,认为其中“结髫者”图象,从服饰来看,和唐代《蛮书》所说的“金齿”“黑齿”等有较多的关系。这些服饰的特点一直保存下来。直至今日,“德宏瑞丽地区傣族妇女,成年妇女结髫脑后,而青年妇女有时则将髫打散拖一绺于背,与青铜器图像所见此组妇女情况,尤为相似。”⑩同是边陬地区的“结髫者”出现在石寨山青铜器上,这些“结髫者”在时间是否也应该晚于云南青铜器流行的年代呢?然而,青铜器“纺织场面与这组妇女正在从事纺织,她们或是‘滇王’从这一族系掠来的织婢。”(11)由此可知这些“结髫者”与“滇王”是同时代的人,她们在时间上不应该晚于青铜器流行的年代。“据《华阳国志》和《后汉书》记载,古代滇西民族以善于纺织著称,永昌用木棉织的‘桐华布’著名于世。”(12)“滇王”从这一边陬地区的这一族系掠来妇女作为织婢,为“滇王”纺织,结合《史记》等有关蜀郡商人往来“滇越”一带贩运所谓“蜀布”到身毒和关中一带出售的记载,可知这一边陬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水平并不低于云南内地。由此可见,以边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迟缓为由,从而认为岩画图像晚于云南省铜器流行的年代的观点,似乎难以令人信服。 “汉唐说”学者将紧密相邻的滇、桂、川三地岩画作一比较;认为三者之间共同性远远大于差异性,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在探讨岩画年代时,对三者的年代作统一的考虑和研究,为沧源岩画的断代,又提供了一个可资比较的重要线索,这是可取的。但这位学者将三地岩画的年代推断为“广西左江流域和四川珙县岩画的年代早者可到东汉,晚者已讫于明。属于同一类型的沧源岩画自不可能相差太远”(13)的结论,似乎还有研讨的必要。 关于广西左江岩画的年代,我们认为是战国至东汉时期的作品(14)。与“汉唐说”推断上限为东汉,相差四百年;下限为明,相差一千二百年。出现这种差异主要原因是由于各自对据以断代的标准器的年代看法不同所致。“汉唐说”认为,左江岩画本身提供了两条很力的证据,一是人像中有人一种身佩环首刀,二是岩画中出现了众多的铜鼓图象。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