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文化比较研究论纲(5)
“文化”一词的拉丁文为culture,本义是栽培、种植之义。 后引申出人类智力活动和精神生活的种种表现,如宗教、艺术、科学和治国才能等等。从culture的本义和引申义来看, 它与古汉语中的古语词“文化”并不大一致,倒与古语词“艺”的本义和引申义十分接近。金文中“艺”字的初文 本义像在土上栽培、种植禾木类植物,后来也引申出人类智力活动、精神生活的表现及各种特殊才能。如周代所教的“六艺”便是礼、乐、射、御、书、数。“艺”与Culture的本义、 引申义(即狭义的文化概念)是差不多相同的。但古汉语中“文化”的本义是“文明礼仪习俗的教化”:《周易·贲卦·象传》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后来合成一个双音词:“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古汉语“文化”一词反映了礼仪制度、习俗观念的形态、性质方面的改易、变化,反映了介入和干预生活方式和礼仪观念动态化的过程,它是个动词。从这一点看,古汉语“文化”一词又与当代一些西方学者对文化概念的新认识很接近:“‘文化’这个术语与其说是名词,不如说是动词”;“文化的一个方面是传统,即所有物和规则的传递,然而这种传统是包含在人的活动的变化之中的”。〔21〕这种对“文化”一词的动态性解释反映了对“文化”的新认识。我们认为文化的动态性主要反映在习俗文化之中。而习俗文化的变易、变化,又往往反映了人的思想价值观。因此习俗文化的动态性是十分值得研究的。 习俗文化的动态发展类型,笔者以为可概括为四类:因袭、变异、教化、选择。 1.习俗文化的因袭《吕氏春秋·贵因》:“禹之裸国,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见荆王,锦衣吹笙,因也。”高注:“墨子好俭非乐,锦与笙非其所服也,而为之,因荆王之所欲也。”这里所说的“因”就是一种入乡随俗性的文化因袭。禹到裸体国去,裸体进入,着衣出境;墨子虽倡导俭朴,但因要去拜见楚王,只好穿上锦衣绣缎,吹着笙去拜见。这些都是对其地其国习俗文化的模仿学习。周初成王周公分封姬姓诸侯到东方异国他乡去,都用“因”字强调入乡随俗式的文化适应。《左传》定公四年述周公分封鲁公时,命之“因商奄之民”,与卫侯“皆启以商政”;《诗经·大雅·韩奕》述韩侯受封时被命之“因时百蛮”。周王室要求分至蛮夷之境的姬姓诸侯要因袭、学习地域性的习俗文化,以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 2.习俗文化的变异 习俗文化的变异是指习俗文化因素的自身变异,如木俑、土俑便是东夷人殉习俗的文化变异。《孟子·梁惠王上》云:“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实际上,孔子的说法是不对的。作木俑土俑,是因商代及东夷的人殉习俗的变化而来,是一种进步现象。从文化角度看,这是人殉习俗文化现象的变异;从历史角度看,是人殉现象的改良、进步。 3.习俗文化的教化 这种习俗文化的教化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强制性的习俗教化多发生在统治者对被统治者、贵族对平民之中。周初、周王室就十分重视这种强制性的教化工作,特别是严禁嗜酒、逸乐游畋等恶习的教化。 王曰:封,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念天显,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惟吊兹,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与我民大泯乱。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罚,刑兹无赦。(《尚书·康诰》) 周公曰:鸣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供万民惟正之供。无皇曰:今日耽乐,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同上《无逸》) 厥或诰曰: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又惟殷之迪诸臣百工,乃湎于酒,勿庸杀之,姑惟教之。(同上《酒诰》)这些诰命对子不孝、父不慈、弟不恭敬、兄不友爱的不良民风、淫逸游畋等不良习俗要进行强制性的治理教化。如不听从教化,制造了混乱,则要动用刑罚。尤其是强调了对酗酒者严加教育--周初的金文和文献均以为殷亡主要原因是酗酒。如果是周人酗酒则要捉拿归于宗周,王将杀之;若为殷人,则不用杀,姑且进行教育。从政策上对酗酒的殷人周人作了区别对待。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用强制性的教化禁止嗜酒酗酒的风气习俗。 4.习俗文化的选择 在社会生活的演变或历史的转折关头,必然会出现对习俗文化的选择现象。文化的选择反映了一定的思想价值观,这种选择既有个人的也有国家的或社会集团的。《论语·子罕》:“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在孔子的时代,过去丧礼用麻冕,而当时习俗用纯冕,孔子考虑到节俭的需要而随同多数人的习惯。古礼在堂下下拜,而当时习俗却到堂阶上拜见,孔子未随同多数人的习俗仍坚持在堂下下拜的古礼。这种习俗文化的选择是个人性的。《史记·鲁周公世家》曰: 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这反映了齐鲁两国始封君因价值观不同而做的两种不同文化选择:鲁伯禽用周礼对商奄一带移风易俗;而齐太公简化华夏君臣之礼,以适应东夷习俗。这种文化选择是代表国家社团而进行的,其影响作用更大。 总之,习俗文化的因袭、变异、教化、选择,反映了文化的动态发展,其动态化过程,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深层的思想价值观念。以习俗文化动态化的观点去研究商周文化,则可能取得更多的研究新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