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范毓周:《殷代武丁时期的战争》, 《甲骨文与殷商史》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0〕胡谦盈:《试谈先周文化及相关问题》,《中国考古学研究》(二),科学出版社,1986年。 〔11〕《平凉文物》1982年;许俊臣等:《甘肃合水、庆阳县出土早周陶器》,《考古》1987年第7期。 〔12〕《陕西清涧县李家崖古城址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1期;吕智荣:《试论李家崖文化的几个问题》, 《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4期。 〔13〕《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李伯谦:《从灵石旌介商墓的发现看晋陕高原青铜文化的归属》,《北大学报》1988年第2期。 〔14〕姚生民:《陕西淳化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5期。 〔15〕参见拙文:《周人起源与周文化渊源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8期。 〔16〕《关中漆水下游先周遗址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6期。 〔17〕《陕西武功郑家坡先周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7期。 〔18〕见前注。 〔19〕徐锡台:《早周文化的特点及其渊源的探索》, 《文物》1979年第10期。 〔20〕张忠培:《客省庄文化及其相关诸问题》,《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4期。 〔21〕《晋南考古调查报告》,《考古学集刊》第6辑。 〔22〕高天麟、李健民:《就大柴遗址的发掘试析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性质》,《考古》1987年第7期。 〔23〕李伯谦:《东下冯类型的初步分析》,《中原文物》1981年第1期。 〔24〕李伯谦:《二里头类型的文化性质与族属问题》,《文物》1986年第6期。 〔25〕李民:《释〈尚书〉“周人尊夏”说》,《〈尚书〉与古史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26〕田昌五:《先夏文化探索》,《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 〔27〕〔28〕李民:《再论夏、周族之关系》,《夏商史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29〕《山西太谷白燕遗址第二、三、四地点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3期;许伟:《晋中地区西周以前古遗存的编年与谱系》, 《文物》1989年第4期。 〔30〕《内蒙古朱开沟遗址》,《考古学报》1988年第3期。 〔31〕张澍稡:《世本集补注》。 〔32〕《晋南考古调查报告》,《考古学集刊》第6辑。 〔33〕吉发习、马耀圻:《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遗址的调查与试掘》,《考古》1979年第4期。 〔34〕《蔚县考古纪略》,《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4期; 《蔚县夏商时期考古的主要收获》,《考古与文化》1984年第1期。 〔35〕《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东区、 中区发掘简报》, 《考古》1980年第2期;《文物考古工作十年》,文物出版社1990年。 〔36〕《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1987年第2期; 《1962年陕西扶风齐家村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第1期, 《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 〔37〕王克林:《试论齐家文化与晋南龙山文化的关系》,《史前研究》1983年第2期。 〔38〕胡厚宣:《甲骨文土方为夏民族考》,《殷墟博物苑苑刊》创刊号,中国社科出版社1989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