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先秦两汉文献中所见周代诸侯五等爵(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陈恩林 参加讨论

外的伯,有曹伯、巢伯、吴伯等。吴的例子也很典型。吴本伯爵,春秋时吴君自称王。在黄池会前,晋大夫董褐利用吴君“欲守吾先君班爵”的诺言,折辩吴君说:“今君掩王东海,以淫名闻于天子。君有短垣,而自踰荆蛮则何有于周室?夫命圭有命,固曰吴伯,不曰吴王。诸侯是以敢辞。夫诸侯无二君,而周无二王,君若无卑天子,以干其不祥,而曰吴公,孤敢不顺从从君命长弟。”(18)这段话证明,在周室班爵禄时,吴确实曾接受了伯爵的命圭。这是周代诸侯有五等爵的又一有力证据。春秋时,吴自称为王,是“淫名”,是“卑天子”,属于僭越行为。所以晋与诸侯在黄池会上拒绝公开承认吴的王者地位。因为“诸侯无二君,而周无二王”,晋仍承认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但是,晋人说如果吴能放弃王号,改称“吴公”,晋也可以让步,同意由吴主盟。这又证明了春秋时期列国可以实力地位破坏周代的爵禄制度。至于《春秋》称吴君为“子”,那是因为《春秋》以“伯子男一也,辞无所贬”,是它用来“正名”的一种笔法。
    子、男。《白虎通·爵篇》:“子者,兹也,兹兹无已也。”可见,子本是从王、公家族中分化出来的后代子孙。子演化成为爵位,当起于商代。《尚书》载商末有微子、箕子。周承商制,沿用了子的爵号,在周原第十一号窖穴第八十三号甲骨上就有“今秋,楚子来”字样。但是,在西周大分封时,华夏族受封的子爵很少,且多为内小国。如《左传》文公三年有“沈子”,系周公后;桓公二年有“郜子”,系文王后。在东周内有王季子,本爵为子,受采于刘,为王室卿士,谥刘康公,其后世子孙称刘子。
    子爵大都为夷狄之君。《礼记·曲礼》说:“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郑玄注:“九州之外也,虽有侯伯之地,本爵亦无过子。”如楚子、徐子、潞子、鼓子、肥子、莱子、夔子、白狄子等。依此,华夏诸侯有用夷礼者,也称子,如上文所言“杞子”。
    子又是诸侯在服丧中的一种称谓。《春秋》僖公九年:“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葵丘。”宋子即宋襄公,其所以称子,据《左传》说:“宋桓公卒,未葬而襄公会诸侯,故曰子。”又说:“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杨伯峻注曰:“公侯包五等诸侯言之。《春秋》之例,旧君死,新君立,不论已葬未葬,当年称子,踰年称爵。”杨注又引叶梦得《春秋传》曰:“一年不可以二君,故未踰年之君不以爵见,内外皆称子。子般、子野卒,宋襄公以‘宋子’会葵丘,陈怀公以‘陈子’会召陵是也。未踰年,虽既葬,内亦称子不名,子赤卒称‘子卒’;外亦称子,卫成公以‘卫子’会盟于洮是也。旷年不可以无君,故踰年之君既葬称爵,郑厉公以‘郑伯’会武父是也。虽未葬,亦称爵,卫惠公以‘卫侯’会诸侯及鲁战,宋共公会诸侯代郑是也。”又,《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解《春秋》“子般卒”曰:“君存称世子,君薨称子某,既葬称子,踰年称公。”《左传》、《公羊传》的这些解说把诸侯在丧称子的各种情况讲得十分清楚了。
    男。郑玄《周礼·夏官·职方氏》注:“男之言任也,为王任其职。”孔晁《逸周书·职方氏》注:“男,任也,任王事。”在先秦文献中,男爵很少见,《左传》仅有许男、宿男、骊戎男三例。
    当然,在先秦文献中伯作为行次、子作为尊称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因为它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围,恕不论列。
    
    周代诸侯的爵秩等级像世间其它事物一样,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上引《左传》、《国语》等文献证明周代诸侯爵有五等,但据《公羊传》说《春秋》以公为一等,侯为一等,伯子男为一等,是三等。《孟子·万章下》说:“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是四等。同时,孟子说这仅是“尝闻其略”,“其详不可得闻也”。《左传》、《国语》与《孟子》、《公羊传》所载周代爵秩等级的不同,其实就是周代诸侯等级不断变化的反映。这一点也在《周礼》的记载中有所表现。《周礼·地官·大司徒》讲周代诸侯虽有“诸公、诸侯、诸伯、诸子、诸男”五等,但依其所食之地划分,则只为“公食其半,侯伯叁之一,子男四之一”三等(19)。这又与《孟子》所说:“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大体相同。可见,周代所封诸侯虽为五等,但从封地或所食之地看,实为三等。而公与侯、侯与伯、子与男等的差别,只是礼仪形式问题。所以经过从西周到春秋的二、三百年变化,大体上就变成了《春秋》所说的三等。
    春秋时,诸侯爵等的另一种变化,是列国不再以昔日的爵秩高低,而是以实力地位来论大小和强弱。《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春秋时诸侯“力政,强乘弱,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是完全正确的。据《左传》成公三年,晋卿荀庚与卫卿孙良夫同时聘鲁,鲁成公询问大夫臧宣叔会盟时将以谁为先?臧宣叔说晋为大国,卫与晋比仅为小国,晋又是伯主,所以应以荀庚为先。杜预也说:“春秋以强弱为大小,故卫虽侯爵,犹为小国”,小国应“降大国二等”。在周初,晋、卫同为元侯,而今晋强卫弱,卫已沦落成三流国家。
    卫虽沦落为三流国家,所幸仍系侯名而爵号未黜,而杞、薛等国就没有这样的好运了。上文我们说过,杞在春秋由于受到徐、莒侵袭,国势日削,所以杜预说它被时王黜为伯爵。又《左传》庄公三十一年:“薛伯卒。”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外诸侯卒葬表》引《汇纂》云:“薛称伯,时主所黜。”杜预与《汇纂》的说法是有根据的。《白虎通·爵篇》引《韩诗内传》曰:“诸侯世子,三年丧毕上受爵命于天子。”即说依周制,旧君死,新君立,要接受天子的爵命。东周以降,王权削弱,此制已不通行。但据《左传》天子仍有册命诸侯之权,如僖公十一年,晋惠公立,“天王使召武公、内史过赐晋侯命”。文公元年,“天王使毛伯来赐公命”。杜预注:“诸侯继位,天子赐以命圭”。又如,庄公十六年,“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僖公二十八年,“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策命晋侯为侯伯”。既有策命权,就有贬黜权。周桓王褫夺郑庄公王朝卿士职,周庄王支持卫公子黔牟、褫夺郑庄公王朝卿士职,周庄王支持卫公子黔牟,黜抑卫侯朔都是例证。所以,杞因微弱被黜,薛因从属宋国被黜,应是可信的。
    春秋时,一些弱小国家为减轻贡献给霸主的贡赋,或受大国挟持,或托庇于大国,从而自贬其爵,甘居小国地位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晋、楚在宋召开弭兵大会,邾、腾等国为摆脱向晋、楚双方纳贡的负担,即甘心降黜,不以诸侯身份参加盟会,而私属于齐、宋。齐、宋乐得有人帮助纳贡,自然也愿意以他们为私属。邾本小国,自不必论。滕本侯爵而附庸于宋,就是自贬其爵了。又,《左传》定公元年,晋会诸侯筑成周城,宋大夫仲几“不受功,曰:‘滕、薛、郳,吾役也。’”杜注:“欲使三国代宋受功役。”季氏本曰:“薛自桓公以来,服属于宋,鲁虽与同盟,犹以宋属待之。”(20)郳是小邾国。是时,薛、滕、郳《际撬喂接埂!洞呵铩芬浴*
    正名”为宗旨,最重视名位。鲁成公二年,诸侯在蜀地会盟,由于蔡、许二君乘楚人车而失位,《春秋》于是盟即不书蔡、许之君。君子评论说:“位其不可不慎也乎!蔡、许之君一失其位,不得列于诸侯。况其下乎?”滕、薛自行黜降,甘居附庸地位,所以《春秋》对滕始称“侯”而后称“子”,对薛始称“侯”而后称“伯”,通过王室或他们自行的贬黜来表现他们的附庸地位。犹如杞用夷礼,《春秋》即以夷狄的称谓待之一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