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继三国分裂局面之后,曾出现过短暂的统一,此后又进入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更加分崩离析和动荡不安的时期,户口大多失载,惟《晋书·地理志》留下西晋太康初的户口记录,然其所记仅为列入州县版籍的户口数,而不是全国的实际人口数字,难窥全貌,笔者不揣谫陋,特加考订,以补其阙。 一、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西晋人口 《晋书·地理志》总序云:“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①平均每户6.57人;《晋太康三年地记》记载:“晋户三百七十七万,”②其户数较《晋志》记载的太康元年多132万,增加53.8%,倘亦以平均每户6.57人计,则有24,768,900口。《隋书·地理志》记载:“晋太康之后,文轨方同,大抵编户二百六十余万。”③又宋人郑樵《通志》记有:“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户口簿记三卷,”④以上除《晋志》详列各郡国户数外,《隋志》及《晋太康三年地记》仅寥寥一语,无可足证。《通志》所记户口簿记业已亡佚不存,更无从稽考。 历来史家多视《晋志》所记为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户口数,如《通典·食货》、《文献通考·户口考》、《册府元龟·邦计部·户籍门》及《资治通鉴·晋记》等,均沿袭《晋志》不变⑤。倘细加稽考,实大有商榷余地。 首先,《晋志》只在总序中提出太康元年平吴的户口数,在分叙各州郡(国)时,均未系年,其所载各郡国建置时间大多注明汉或三国时建置,但也有迟至太康元年以后置者。如扬州宣城、毗陵二郡为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扬州晋安、南康二郡为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幽州广宁郡、徐州东莞郡、荆州义阳、顺阳二郡为太康中(公元280-289年)置等。由此推论,《晋志》所载可能泛指太康时期而非太康元年的户口数。 其次,《晋志》对户口的记载颇多疏漏,有些州户数与该州各郡国户数之和不一致,如司州有475,700户,而各郡之和为486,100户;秦州的户数与各郡之和分别为32,100户与31,120户;梁州为76,300户与80,800户;荆州为357,548户与391,548户;扬州为311,400户与310,400户;交州为43,120户,个别郡没有户数记录,如九德郡户数即失载。又《晋志》所载172郡国中,除豫州沛国、秦州略阳郡、徐州彭城国、荆州上庸郡、广州宁浦郡等五郡国外,其尾数均取百位成数,显系粗略估计,并非精确统计所得实数。 根据《晋志》记载,西晋前期各郡国分计数之和为2,517,205户,悉以平均每户6.57人计,为16,538,036口。对照《通典》记载的三国时期人口,则其户与口分别为后者的170.8%及215.5%。从公元263年灭蜀到公元280年灭吴,在短短的十八年里,统一战争正在继续进行,尚未进入社会安定,经济全面恢复和发展的局面,人口如此迅速地回升,显然不是自然增殖的结果。 三国时期在屯田制下,民屯上的屯田客所交屯租重于编户,身分亦比编户低,因而“民不乐,多逃亡”⑥,屯田制生产逐渐变得无利可图。魏末陈留王奂为解决这一矛盾,于咸熙元年(公元264年)“罢屯田官,以均政役。诸典农均为太守,都尉皆为令长”⑦。二年后,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又下令“罢农官为郡县”⑧,于是,民屯制度正式废除,典农中郎将及典农校尉都改为太守,都尉改为县令或县长,则其统治下的典农部民--屯田客,也必然成为州县的编户。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因已实现全国统一大业,为“息役弭兵,示天下以大安”⑨,“乃诏天下罢军役”⑩,于是,“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⑩,州郡的军户也成了郡县领下的编户齐民。 西晋统一后,原属魏、蜀、吴的三国地区户口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的。 西晋相当于曹魏地域的司、兖、冀、幽、平、并、雍、凉、秦(不包括武都、阳平二郡)、青、徐十二州,加上属荆州的上庸、新城、襄阳、顺阳、魏兴、义阳、南阳及扬州的淮南八郡国,计1,586,285户,为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663,423户(11)的239倍,其年均增长率为46.9%,自非人口的自然增殖,而是“罢农官为郡县”,使原来归典农官管辖的广大屯田户,大多转为州县编户的结果。 至于西晋相当于东吴面积的荆、扬、交、广四州,计612,420户,为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王浚向孙皓受降时523,000户的117%。这是由于西晋平吴后,原东吴地区的屯田户也部分转为州县的编户,再加上太康元年占田制的实行,也使不少脱籍的农民重新成为政府控制下的人户。 西晋时,相当于蜀汉原有地域的有:梁州80,800户,益州149,300户,宁州82,400户,以及秦州的武都、阴平二郡6,000户,合计318,500户,为蜀后主炎兴元年(公元263年)降魏时280,000户的113.8%。假定《晋志》所记为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户数,则其年均增长率为6.8%。按魏灭蜀后,为解决北方劳动力的不足,曾大量召募蜀人入魏,供给两年口粮,并免除其徭役二十年。事实上,膏埌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其实际人口增长率可能还要高一些。 笔者在《三国人口探索》一文中(12),曾估计三国未列入编户的“屯户”、“兵户”,计1,818,000户,12,067,000口。加上《通典》记载的三国末期户口数,则为3,291,423户,19,739,881口,再加上从公元263年魏灭蜀起,二十年间人口的自然增殖,则与太康初的户数正相吻合。由此可见,太康初人口统计比《通典》所载三国时期户数增长部分,主要是废除民屯及军屯后转入州县的编户。虽然晋初罢屯田还未彻底,废除民屯后的屯田客,也还有一部分投靠豪门成为后者的荫户,或成为游食商贩,但太康元年占田、课田制的实行,使部分流民又回到土地上来,重新成为国家的编户。再加上世家豪族的“荫户”,吏户数及少数族户,仍在国家编户齐民之外。事实上,西晋初的人口,不会少于笔者在《三国人口探索》中所估计的三国末期680万余户及3,798万余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