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分陕而治”说再认识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宫长为 参加讨论

在西周王朝官制结构当中,大宰是总理朝政的最高长官。在周初,武王崩、成王年少的情况下,周公就是以大宰的身分摄政称王的。〔1〕
    但是周公致政成王以后,出现了“分陕而治”的局面,周公居守东都洛邑,召公居守西都镐京,二公共辅成王,治理天下,有所谓东西“二伯”之说。这种情况当如何作解,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地指出,“分陕而治”是周初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体制。
    本来周公营成周即洛邑,是实现武王留下来的遗愿。现有的资料表明〔2〕,武王出于巩固政权的考虑, 亲自选定洛邑作为统治四方的中心,就是要准备迁都于洛邑,所以,《左传》桓公二年说:“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其用意是很清楚的。
    东都洛邑建成以后,由谁来居洛治理,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周公召公都希望成王能够居洛主持国政,统治天下,而成王则鉴于天下初定,民心不服的实际情况,认为只有周公居洛,才能威服东方,安抚民心,况且“四方迪乱未定,于宗礼亦未定敉”,也只有“公功迪将其后,监我士、师、工”,才能“诞保文武受民,乱为四辅”。〔3〕“四辅”,就是辅佐四方之意,在当时看来,也主要是指东方而言,据学者们研究,“商人在东方之潜蓄势力甚大”,〔4〕周人对这一带的真正征服,还是在周公还政成王以后,又经过多年大肆挞伐,才彻底解决。〔5〕
    因此,成王恳请周公留后,即《尚书·洛诰》篇中所说:
    “公!予小子其退,即辟于周,命公后。”这句话,与下文所言:“公定,予往已”,意思相同。“公定”,就是“命公后”,即命周公留后于洛邑,伪孔传把“命公后”理解为“命立公后”,〔6〕孔疏又进一步发挥谓:“当命公后, 立公之世子为国君”,〔7〕纯属妄说。“予往已”,“往”,谓返镐京, 即指“予小子其退,即辟于周”。大概自是以后,成王就回西都镐京亲政,由召公辅佐;东都洛邑方面,则由周公留后,辅佐治理,从而形成了周召二公“分陕而治”的政治体制。
    在这种政治体制之下,周召二公分别主管东西都政务,因而也就有了“东伯”和“西伯”之称。但是,严格地说来,“东伯”和“西伯”之称,并不等于官职,他们的正式官职,仍然是大宰和大保。
    关于召公为大保,文献有证,金文有据,自不待言,而周公为大宰,还须进一步讨论,予以说明。
    根据《尚书·洛诰》篇的记载,我们认为,从周公还政成王前后的情况来看,周公曰:“予齐百工,伻从王于周”, 伪孔传谓:“我整齐百官,使从王于周行其礼典”,〔8〕尔后, 成王又命公曰:“监我士、师、工”,这个“士、师、工”,当然也就是周公所说:“予旦以多子越御事”,即指众卿及大夫而言〔9〕, 似周公仍官复大宰之职,则无问题。
    再从《尚书·君奭》篇来看,周公究竟为何而作,今古文家看法歧异〔10〕,孙氏以为“编篇在《多士》之后,疑非践作时矣”〔11〕,应该说是比较公允的。那么,召公所不悦,当是周公“功配文、武,不宜复列在臣位”,〔12〕这个“臣位”是什么?自然就是大宰无疑,所以,《后汉书·申屠刚传》注云:“言周公既还政成王,宜其自退,今复为相,故不说也”,亦可为佐证。
    正因为如此,在《尚书·君奭》篇中,周公才能反复地告勉召公,要同舟共济,共辅成王。周公说:
    今在予小子旦,若游大川,予往暨汝爽其济。小子同未,在位诞无我责。收罔勖不及,耇造德不降;我则鸣鸟不闻,矧曰其有能格?”又说:
    “前人敷乃心,乃悉命汝,作汝民极。曰:‘汝明勖偶王,在亶。乘兹大命,惟文王德丕承,无疆之恤。’”再三强调“予惟曰襄我二人”,“在时二人”,“惟时二人弗戡”,要求众卿及大夫们,“笃棐时二人”, 古文献上有所谓“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13〕,或“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14〕,当属这段史实。“召公为保”,可谓三公之一,“周公为师”,旧谓“成王即位,周公为太傅,迁太师”〔15〕,是周公亦由三公之职出任大宰,即“上公九命为伯”,师古云:“伯,长也。”〔1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