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分陕而治”说再认识(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宫长为 参加讨论

事实上,周公主持东都洛邑政务的时间不会太长〔60〕,《史记·鲁周公世家》说:“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王玉哲先生谓:“知在周公病殁时,周成王是在东郊成周治理国事”,〔61〕我们推之,这之后不久,周公次子君陈就接管成周政务了,《书序》说:“周公既没,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作《君陈》。”郑玄以为君陈就是“周公之子,伯禽弟也”,〔62〕据《尚书·顾命》篇记载,康王即位,“大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王肃云:“毕公代周公为东伯”,〔63〕这个“周公”,或许就是君陈,其官职,当为大师,而孔疏又进一步地指出:“然则毕公是太师也,当太师之名在太保之上,此先言太保者,于时太保领冢宰相王室任重,故先言西方,若使东伯任重,亦当先言东方”,〔64〕其说应是有根据的。
    按前引《左传》僖公四年,管仲说:“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我们再结合《尚书·金縢》篇的记载来看,似周公既没以后, 召公即为“上公九命为伯”无疑,所以,在《尚书·顾命》篇中,大保召公又称“伯相”,能承“介圭”,与金文《作册大方鼎》铭云:“皇天尹大保”正合。吴北江谓:“皇天尹大保者,言大保乃天所命之尹,犹言天吏、天牧,谓召公之德格于皇天也”,〔65〕日本学者白川静也有类似的看法〔66〕我们觉得,铭文中的“大保”,即表示召公为三公,而前面又置以“皇天尹”,这个“皇天尹”,绝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尊称,应该与《令方彝》铭文中的“明公尹”联系起来作解,根据李学勤先生的意见,“明公”就是昭王时执政的周公〔67〕,周公称“尹”,这个“尹”,不可能是职官的泛称,而应是沿袭商代执政大臣的旧称,所谓的“名相官曰尹”〔68〕周代的正式官职,则叫大宰,《韩非子·说林下》篇就曾说过:“宋太宰贵而主断”,又说:“白圭谓宋令尹曰:‘君长自知政,公无事矣。今君少主也而务名,不如令荆贺君之孝也,则君不夺公位,而大敬重公,则公常用宋矣。’”这里的“宋令尹”,《战国策·宋卫策》本作宋“大尹”,我们据顾广圻《韩非子识》考证,宋“大尹”也就是“宋大宰”,即指戴欢,是“大宰”,也可以称“大尹”,“宰”和“尹”,应自相通。《左传》哀公二十六年记载,宋“大尹惑蛊其君,而专其利”,与《韩非子·说林上》篇所言的“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当为同时代的人。宋为商后,称“宋太宰”,亦可称“商大宰”,梁履绳《左通补释》引《周氏附论》云:“或曰,太宰自襄十七年后不复见传,疑省太宰而设之。”可见,宋国官制仍保持着商代传统,宋国的“大尹”,就是大宰的别称,是大宰即可称“尹”,又可称“大尹”,而“皇天尹”之“尹”,亦应如是作解。这样我们就再也不要说,西周金文中没有发现大宰职官了。
    此外,《作册大方鼎》是康王时器,这就是说,召公至康王时仍为大宰之职,而《令方彝》恰是昭王时器,则是说召公去世以后,由周公接替大宰之职。当然,这个周公是“次子留相王室,代为周公”之周公〔69〕而不是它的先祖周公旦。从文献资料记载来看,周公这一家族世守先祖旧职,直至春秋以后。召公为大宰,只能看作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变例,这也告诉我们,周代的大宰之职,通常是由三公来出任的。
    注释:
    〔1〕参见拙著:《周公何以摄政称王》一文, 刊《西周史论文集》(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版。
    〔2〕可参见《逸周书·度邑》篇, 司马迁作《史记·周本纪》亦采用了其中的文字,包括晚近出土的《何尊》铭文,亦可为证。
    〔3〕按《尚书·洛浩》篇的这段文字句读, 王引之谓:“当以‘四方迪乱未定’为句,‘于宗礼亦未克敉’为句,‘公功迪将其后’为句。”今从其说,详见王引之《经义述闻》。
    〔4〕参见齐思和:《西周地理考》一文,刊《燕京学报》第30 期1946年,已收入其《中国史探研》一书,中华书局1981年版。
    〔5〕参见王玉哲先生:《周公旦的当政及其东征考》一文, 刊《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西周史研究》,1984年8月。下同。此外, 台湾学者杜正胜也有类似看法,可参见杜氏《周代城邦》一书,台北市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年版。
    〔6〕参见《尚书正义》卷十五。按“命立公后”之“立”, 原文作“正”,今依《尚书注疏校勘记》改正。
    〔7〕〔8〕〔9〕〔14〕〔34〕〔63〕参见《尚书正义》卷十五、卷十五、卷十六、卷十八、卷十九(孔疏所引)。
    〔10〕参见皮锡瑞:《经学通论》
    〔11〕参见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卷二十二。
    〔12〕参见《史记·燕召公世家》《集解》引马融说。
    〔13〕〔25〕参见《史记·周本纪》。
    〔15〕参见《太平御览》卷206 《职官部四·总叙三师》引《齐职仪》语,又《艺文类聚》卷十二引《帝王世纪》云:成王“始躬政事,以周公为太师”。
    〔16〕参见《汉书·五行志》师古注。
    〔17〕见《公羊传》隐公五年。
    〔18〕〔33〕〔69〕参见《史记·燕召公世家》、《史记集解》“燕召公世家”、《史记索隐》“鲁周公世家”。
    〔19〕参见《尚书·酒诰》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