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流散户 西晋时还存在大量流民,他们大多是因不堪忍受沉重的封建剥削与负担而被迫流亡异乡,既未受地主荫庇,也未另入流亡所在地的州县版籍,成为不受国家控制的游食之民,如故齐献王司马攸说:“今地有余羡,而不农者众,”“都邑之内,游食滋多”(49)。束皙说:“今天下千城,人多游食,废业占空,无田课之实,较计九州,数过万计。”(50) 此外,西晋时期,分布在北方、东北、西北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虽在西晋政府所遣校尉的管辖下,但多仍保留其原有部落组织形式,不隶于州县。南方的夷人,也是如此,如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罢宁州,置南夷(府),以天水李毅为校尉,持节统兵镇南中,统五十八部夷族都监行事”等,所有这些民族,多不在州县编户之内。 永嘉之乱前夕(公元306年)西晋盛时,除州县编户外,倘加上相当于编户1,600余万人的佃客、部曲等荫附户以及官私奴婢、兵户、吏户、流散户、北方少数民族人户等,总数将在800万户,4500万口左右,稍高于三国时期的680万户,3,798万口的人口数字。其户与口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9‰及4.1‰,也与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的人口发展相衔接,承前启后,大体上符合处于两者之间的西晋人口发展的实际水平。 注释: ①《晋书》卷一四《地理志》上。 ②《三国志》卷二二《魏志·陈群传》注引《太康三年地记》。 ③《隋书》卷二九《地理志》上,总序。 ④《通志》卷六六《艺文略·地理》。 ⑤惟《册府元龟》作“二千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户”,头两字“二千”当系衍误。 ⑥《三国志》卷一一《魏志·袁涣传》。 ⑦《三国志》卷四《魏志·陈留王奂记》。 ⑧《晋书》卷三《武帝记》。 ⑨《世说新语·识鉴篇》注引《竹林七贤论》。 ⑩《晋书》卷四三《山涛传》。 (11)《三国志》卷四八《吴志·孙皓传》注引《晋阳秋》。 (12)拙作:《三国人口探索》,《历史地理》第六辑,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13)(14)《晋书》卷三《武帝记》。 (15)《晋书》卷九三《王恂传》。 (16)《晋书》卷二六《食货志》。 (17)《晋书》卷三七《高阳王睦传》。 (18)《晋书》卷二六《食货志》。 (19)《晋书》卷二六《食货志》。 (20)《全晋文》卷一二七干宝:《晋纪总论》。 (21)《晋书》卷二六《食货志》。 (22)《晋书》卷九○《胡盛传》。 (23)《晋书》卷四七《傅盛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