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试论“邦咯条约”的签订及其后果(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聂德宁 参加讨论

华人私会党的领袖们与英国人于1874年1月20 日在邦咯岛所签订的条约,就其内容而言,实际上不过是各私会党的首领们所签订的一份保证书。这项旨在停止拿律的华人私会党纷争的条约内容主要有五个条款:第一,彼此对立的两个华人私会党双方都承诺解除武装,拆除各自设立的防护栅栏。第二,允许彼此双方恢复其在拿律的工作和生活。第三,建立一个由若干个英国海峡殖民地政府官员和两名华人代表组成的联合委员会来负责处理有关锡矿场的争端。第四,所有关于锡矿区的供水问题,应由在霹雳和拿律的英国官员全权负责处理。第五,在拿律矿区的有关各方将交纳一定的保证金以确保接受上述条款。(注:英国人与义兴、海山两会党在槟榔屿和拿律的首领们之间签订的条约内容,参见利昂·康伯:上揭书,第289~290,附录(六)。)这一条约的签订和实施,标志着持续长达11年之久的“拿律之战”的结束。为此,海峡殖民地政府将拿律的新吉连矿区以华文的“太平”为该地的地名,作为结束拿律华人私会党纷争的纪念。
    三、“邦咯条约”的后果与影响
    “邦咯条约”的签订,是英国逐步吞并马来半岛所采取的第一步,也是英国在马来半岛实行驻扎官制度的开端,从而为英国殖民者公然干涉马来诸土邦的内部事务开启了先例。所以,就“邦咯条约”的直接后果而言,首先是使霹雳沦为英国的殖民保护领地,其次是在“邦咯条约”签订后的不到一年时间内,英国殖民者如法炮制,将长期困扰海峡殖民地政府的马来半岛西海岸诸土邦逐个吞并。
    1874年2月初, 海峡殖民地总督克拉克在签订“邦咯条约”后不久,便将他下一个目标转移到雪兰莪。克拉克总督邀集英国驻华舰队司令查尔斯·沙德韦尔爵士一道率舰队,就发生在1873年年底的一起海盗事件前往雪兰莪的牙屹港口示威,要求雪兰莪苏丹组织特别法庭查办凶手,海峡殖民地政府派遣了两名委员前来监督此事。这一事件查办结束后,海峡殖民地政府派来的两名委员随即向克拉克总督提出报告说:雪兰莪的苏丹及酋长们都要求有一个英国官员驻在他们那里做为顾问,以便随时协助这个国家的政府。克拉克总督趁机先将海峡殖民地官员瑞天咸派往牙屹作为雪兰莪苏丹的顾问,这年的年底又正式委任戴维逊为雪兰莪的驻扎官驻巴生,以辅助摄政王东姑·古丁行政,瑞天咸为雪兰莪的副驻所官仍驻牙屹,以监督苏丹的行动,就这样,又一个马来半岛西海岸的土邦沦为英国的殖民保护领地。
    在将霹雳和雪兰莪这两个马来半岛上锡产量最大的土邦置于海峡殖民地政府的控制下之后,克拉克总督立即将其下一个目标转移到森美兰方面。森美兰的锡矿蕴藏量也相当丰富,在马来半岛的各土邦中仅次于霹雳和雪兰莪,主要集中在境内的东北部山区,其中位于宁宜河上游的双溪芙蓉东南部的亚沙矿区是19世纪著名的锡矿产地。由于锡矿的大量开采,双溪芙蓉的税收大量增加,宁宜河的地位也日益重要起来。在宁宜洒流域一带的当地酋长们纷纷在其领地的沿河附近修建关卡,对从双溪芙蓉运出来的锡矿以及进出的货物抽以重税,使得往来商人苦不堪言。为此,新加坡和马六甲等地的商人曾多次向海峡殖民地政府呼吁,请求保护其商业利益。于是,克拉克总督故伎重演,于1874年4月21 日召集双溪芙蓉的拿督·克来那和宁宜的拿督·摩达一道前来新加坡,签订接受英国人保护的条约。该条约规定拿督·克来那及其下属,必须确保在双溪芙蓉贸易经商的英商的生命财产安全。此外,该条约还规定将宁宜河流域的新邦地区交由海峡殖民地管辖。从此。双溪芙蓉正式成为英国的保护领地。(注:颜清湟:《森美兰史》,新加坡世界书局1962年版,第192~193页。)
    驻扎官制度的实施是英国人对马来土邦进行殖民统治的主要标志。有关驻扎官的派遣以及其职权的规定是“邦咯条约”内容的核心所在,目的在于取代马来王公们的行政统治权力,最大限度地攫取马来土邦的财富。为此,英国人势必要破除马来酋长们割据势力,统一税收制度和释放所有的债务奴隶。所以,驻扎官制度的具体实施,不可避免地对马来土邦的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英国驻霹雳的第一任驻扎官伯奇于1874年11月4日到任。 在上任的第一个月,伯奇就宣布取消所有河流出口的私人征税点,代之以欧籍人士担任征税官的税收征收中心。为了贯彻其新的征税计划,伯奇决定以他自己的道德规范来建立法庭、组织政府的警察部队、任命主要地方官,来取代和惩办所有那些不听从号令的马来地方酋长。本来,在霹雳的马来酋长们的心目中“邦咯条约”中尚有可取之处在于驻扎官不能干涉马来习惯,这样他们仍旧可以像过去那样在他们领地内的河流上设卡抽税、保留大量的奴隶和随心所欲地处置领地内的农民。这些特权一旦被取消,就意味着他们的社会组织结构将被连根铲除,对他们长期赖以生存的方式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抵制驻扎官伯奇实施其计划,1875年7月21日,阿勃都拉召集霹雳的酋长们举行会议。在会上大多数的酋长们接受了霹雳河下游的一位酋长摩诃罗者·列拉提出的将驻扎官杀死的建议。1875年11月2日, 当伯奇及其随行人员来到摩诃罗者·列拉的封地张贴公告时,被刺杀身亡,霹雳的反英斗争由此开始。
    英国人得知伯奇被刺杀的消息之后,槟榔屿的副督安顺上校立刻派遣60名守卫前往霹雳河口控制局面。与此同时,海峡殖民地的杰沃伊斯总督也从新加坡亲率150名士兵赶往霹雳。此后, 受霹雳境内反英斗争的影响和鼓舞,雪兰莪、双溪芙蓉等地也相继爆发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战争。海峡殖民地总督急忙从印度调兵1200名、从香港调兵300名, 对马来人的反英斗争进行武装镇压。在英国殖民者强大的武力镇压之下,到1875年底,雪兰莪的反英运动首先被镇压下去。森美兰、双溪芙蓉的抗英战争从1875年的11月中旬持续到1876年的1月中旬, 最后以英国人控制整个森美兰地区而告终。霹雳境内反英斗争则一直坚持到1876年的7月,摩诃罗者·列拉及其同谋者拿督·沙莪于1877年1月在拿律被英国人处死,阿勃都拉无法继续保留其王位,与门特里等霹雳的其他主要酋长一起被英国人放逐到塞舌尔群岛,伊斯迈尔及其追随者被迁往柔佛,而罗者·瑜索夫则被英国人立为霹雳的苏丹。(注:G.P.达福特(G.P.Dartfort):《马来亚史略》,新加坡1959年版,第135页。)因此,到1876年的年底,英国人最终完成了对从北自霹雳,南至马六甲边界的马来半岛西海岸诸土邦的控制,并且成为这些马来土邦自然资源与财政税收的真正支配者。
    有如上述,“邦咯条约”的签订是英国殖民者干涉马来土邦内政并进而逐个吞并马来土邦的第一个突破口。在“邦咯条约”中,有关“除了涉及马来宗教和习惯以外的所有问题,都必须听取英国驻扎官的意见并遵照执行”的条款,成为此后英国同每个马来土邦所签订的每一项协议的要点。所以,“邦咯条约”的签订也是英国在马来半岛诸土邦实行驻扎官制度的开端,标志着马来诸土邦封建统治势力的名存实亡和英国殖民统治势力在马来诸土邦的日趋扩张,马来半岛诸土邦从此进入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时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