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伯克、潘恩的冲突与共识(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 陈志瑞 参加讨论


    垂暮之年,伯克俨然成了反对法国革命的斗士和精神领袖。这种状况固然出于他坚定的政治立场,但主要是他在《法国革命感想录》、《新辉格党人对老辉格党人的呼吁》(1791)以及《论与弑君者和谈的信札》(1795-1796)等一系列著作中,对法国革命的进程作出了准确的预见,同时对大革命的成因、性质、缺陷和错误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显示出成熟、深刻的政治智慧和巨大的思想感召力。
    对比一下潘恩在这一时期的遭际是很有意思的。潘恩曾说:“哪里没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故乡。”(注:利奥·顾尔科著、彭金瑞译:《潘恩:自由的使者》,32页,商务印书馆,1984。)所以当巴黎发生革命时,他便一头扎进革命的洪流之中。由于他对美国革命的贡献和《人权论》的巨大反响,他被推举为法国国民议会的议员。国民议会宣布废除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共和国,在潘恩看来,这些事情不仅是他个人的成功,更是他政治信念的胜利。他坚信美国革命的榜样必然要传播到欧洲去,这种信念正在法国实现。
    但是法国革命的突飞猛进很快令他困惑不解,并进一步危及他个人的安全。根据他的政治理想,他和主张立宪共和又反对暴力革命的吉伦特派站在了一起,反对处死国王,因而与雅各宾派失和。继而他在法制溃坏、限价风潮等问题上,又和雅各宾派发生争执。此后,雅各宾派得势,“恐怖时期”到来,吉伦特派的领袖们大多成了雅各宾派革命恐怖的牺牲品,他也未能幸免。他被剥夺了在国民议会中的席位,1793年底又被雅各宾派关进了卢森堡监狱,开始了10个月艰险的囚犯生活。他在恢复自由后得知,罗伯斯庇尔曾签署法令,欲将他审判处决,只是由于雅各宾派很快失败,他才幸免于难。
    这些重大变故对潘恩影响很大,动摇了他对人性和革命的乐观信念。雅各宾派的主张和作为使他看到了人性中非理性的一面,革命中的动乱和暴政则严重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秩序。而人性和社会的理性秩序是潘恩全部政治信念的基础。
    在《理性时代》第二部分的“自序”中,潘恩表露了他对法国革命的疑虑,并对雅各宾专政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在错误、有害的思想指导下,革命的原则却在纵容一切罪恶,“教会方面令人不堪忍受的迫害精神已经自行改变为政治,以革命形式的法庭,使审查一件事情有了场所;于是断头台和火刑柱胜过了教会中的火烧和柴把。我看到过许多极亲密的朋友遭到了毁灭……”(注:《潘恩选集》,408页。)他原以为“法国革命的特点是死伤极少”,(注:《潘恩选集》,125页。)而现在他觉得,罗伯斯庇尔等人在法国所做的事情“对于人类和对于我们所有的道德、正义的观念来说,都是骇人听闻的”。(注:《潘恩选集》,413页。)《理性时代》由于倡导自然神论备受误解和指责,但正是法国革命中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才促使他写作此书。大屠杀使他震惊,他感到对自然神论的信念有助于抗拒革命之中的权力滥用和腐败,保持整个人类的尊严。(注:格里高利·克拉依斯:《托马斯·潘恩的社会和政治思想》,177页,波士顿,1989。)潘恩认为,当时的法国人由于破除了一切旧的信仰而热衷于无神论,破坏了普遍的人权,才导致了恐怖和血腥,“因为恐怕在迷信、虚伪的政体和虚伪的神学整个破灭之后,我们会看不见道德,看不见人道和真正的神学”。(注:《潘恩选集》,348页。)
    为什么法国革命激化、发展到雅各宾专政这一阶段时,潘恩的政治立场会发生逆转,而和他的对手伯克表现出趋同和一致的倾向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透彻理解法国革命的进程和性质。从一开始,法国革命就和英国革命、美国革命不尽相同,它不象前两场革命那样主要止于政治革命,而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和社会大革命。而且,随着革命的深入,政治革命无法加以约束和控制,社会革命的色彩则大大强化,传统的政治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并夹杂着大量血腥、恐怖和暴力。在伯克看来,法国革命走上了一条颠覆自由和财产的歧路,而维护自由和财产正是伯克所保守的18世纪英国政治社会秩序的主要特征。潘恩所以转向,和伯克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在于参照法国革命的制度和原则,他对政治社会秩序的理解和伯克有共通之处。概括起来,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对社会秩序的肯定
    根据其社会观,伯克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是不言而喻的。
    潘恩虽然推崇理性的社会秩序,但他并不象卢梭那样,否定文明的进步、社会秩序的演进本身。他认为社会秩序“发端于社会的原则和人的天性”,是自然而然而且必需的。潘恩笼统地把文明与社会等同起来,把贸易和通商的发展看作是社会和文明的理性、自然法则的体现,正是这些法则维系着“个人与集体的安全和幸福”。(注:《潘恩选集》,229~231页。)
    潘恩认为,社会所有的问题和矛盾,重税、压迫和战争等等,其症结不在社会秩序本身,而在政府。由于“政府的体制出了毛病”,才造成了暴乱和骚动,因为“政府不是使社会团结,而是使社会分裂;它剥夺了社会的自然凝聚力,引起了本来不会有的不满与混乱”。他断言:“政府决不总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原因与手段,倒往往是破坏社会秩序的罪魁祸首。”(注:《潘恩选集》,231~232页。)因此,需要变革的不是社会秩序,而是政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