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延历三年(公元784年),桓武天皇迁都长冈京,其地在平城京西北数十公里,据云交通上有“水陆之便”。但是,至十年以后的延历十三年(公元794年),当长冈京的建设犹未完备之际,又弃此京而迁往东北方的平安京,即今京都市之地。自此年至明治二年(1869年),京都之地为日本首都所在达一千余年之久。据说,由于1869年明治天皇移往东京时未发表迁都宣言,甚至有人主张京都至今犹为日本的首都,只不过天皇东迁未归而已云云(注:井上满郎:《平安京再现》12、33页。(日本)河出书房新社,1990年。)。 但是,日本历史上的平安时代起自桓武天皇延历十三年(公元794年),迄于后鸟羽天皇建久三年(1192年)。本文所述平安京,便是指平安时代约四百年间的都城。建久三年(1192年),源赖朝以征夷大将军名义远在今神奈川县的镰仓成立幕府,总揽国政,而失去实权的天皇仍居住于平安京。早在村上天皇天德四年(公元960年),平安京“内裹”失火,天皇居处一度移至其他殿舍,以后且有兼用宫外以外戚为主的贵族邸宅的。至于平安京的大极殿,自9世纪70年代以降,遭火灾而重修者再三,终于在高仓天皇治承元年(1177年)最后焚毁,不得复建,从而结束了远自7世纪中后期以来的日本各时代宫中大极殿的全部历史。其实,进入镰仓时代(1192~1333年)以后,此京不称平安京而称京都,直至20世纪末的今天。 在漫长的历史中,京都之地时或承平持续,时或战乱频仍,但京都始终作为重要的都市而存在,可谓长盛不衰。今日京都市为日本全国最著名的都市之一,市区整齐,市容美观,虽为维护古都传统风貌而限制高楼大厦的建造,但考古工作者只能在栉比鳞次的街道、房屋之间寻求空隙,见缝插针,以勘探古代遗迹,甚为困难。幸好日本古代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一代胜似一代。与前代相比,平安时代的史书、文籍数量大增,自不乏述及都城、宫室之情状者。特别是醍醐天皇五年(905)藤原时平等奉敕所撰《延喜式》(二十余年后由藤原忠平完成)以及作成于镰仓时代(1192~1333年)的九条家和近卫家的各种古图,记述周详,描绘细致,是研究8世纪末至12世纪末的平安京及其宫城的最好资料(注:九条家古图包括“左右京图”、“宫城图”、“内裹图”、“八省院图”、“丰乐院图”等,作成于1220年前后,是为九条家本《延喜式》附图;近卫家古图包括“宫城图”、“内裹图”、“八省院图”、“丰乐院图”等,或以为作成于1319年,今为阳明文库所藏,故称阳明文库本。日本平凡社《世界考古学大系》第4卷(1961年)影印采录九条家“八省院(朝堂院)图”和近卫家“宫城图”、“内裹图”、“丰乐院图”,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馆刊(1983年,讲谈社)及井上满郎《平安京再现》(1990年)亦影印采录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九条家“左右京图”,可供参阅(其他采录之书不列举)。)。因此,京都市内考古发掘调查的开展虽云困难,但学者们对平安京及其宫城的建制、布局等各方面的了解却相当详尽,其中包括宫城内的正殿大极殿。 这里,因限于篇幅,只简述平安京全体平面呈规整的长方形,南北长约5.2公里,东西宽约4.5公里(据《延喜式·京程》所记换算)。朱雀大路作为中轴线,划分京城为左、右两京。宫城在京城的北端中央,平面亦呈长方形,其南面正门称朱雀门,与朱雀大路相接。宫城内设“内裹”、朝堂院等,后者又名“八省院”。“内裹”位于宫的中部偏东处,朝堂院位于宫的中部偏南,大极殿包含在朝堂院之内,朝堂院之西又有丰乐院为宴会场所,而太政官及其所属各省的官衙则遍布宫城内各处,确证古代日本的宫城为唐代长安、洛阳的宫城、皇城的结合体(图七)。 现在,我要一转话题,专就平安宫(指平安京的宫城)内大极殿的龙尾坛作进一步论述。前已述及,8世纪前期平城宫的大极殿院与朝堂院互相隔离而有门相通(图四)。与此不同,平安宫中实际上已不存在所谓大极殿院,大极殿则成为朝堂院内北部的正殿,仅以其称为“龙尾坛”的大坛与南部两侧的各朝堂稍作区分而已(注:村井康彦:《日本の宫都》61页,(日本)角川书店,1978年。 岸俊男:《日本の古代宫都》(NHK大学讲座)97页,1981年。)。从日本学者参照古籍、古图绘制的复原图(注:井上满郎:《平安京再现》12、33页。(日本)河出书房新社,1990年。《平安京再现》卷首彩色复原图(大内裹と朝堂院)。)看来,平安宫朝堂院大极殿龙尾坛的形状、规模与平城宫第一次大极殿的大坛是一致的(图八)。因此,我再一次确认,平城京宫内第一次大极殿的大坛可称“龙尾坛”。应该指出,图中所示平安宫大极殿龙尾坛前设东西两阶,正与发掘所见平城宫第一次大极殿龙尾坛前面左(东)右(西)两边各有一斜坡道相同(图八)。 如前所述,梁思成先生在其有关的论文中曾说:“含元殿前有龙尾道,而平安京朝堂院太极殿前也有龙尾坛,文献中亦称龙尾道”。梁先生熟知日本古代都城、宫室的演变历史,其称“平安京朝堂院太极殿”而不称“太极殿、朝堂院”者,即是因为当时大极殿已成为朝堂院内的一个正殿之故。梁先生明确指出日本平安宫大极殿前的龙尾坛在文献中亦称龙尾道,其名称来源在于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的龙尾道。我想,这应该是完全正确的。 如所周知,中国唐宋时代的书籍如《两京新记》、《剧谈录》、《西京记》、《长安志》、《南部新书》、《唐语林》、《雍录》等的有关记述虽在不同程度上各有差异,但皆称大明宫含元殿有“龙尾道”而不称“龙尾坛”(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1995~1996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7年第3期398页。)。然而,日本平安京宫内大极殿前的建筑设施或称龙尾坛,或称龙尾道,两者是指同一实体,抑或有所差异,这首先必须究明。由于梁思成先生不曾言及日本古代文献关于“龙尾道”记载的具体情形,我在本文第六节要详细引述平安时代史书的有关段落,以供讨论、参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