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德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局限性及其发展趋势(4)
17世纪中叶,联省共和国的经济进入了全盛时期,海外贸易仍然是其繁荣的基础,贸易额每年高达7500万盾至1亿盾(注:萨哈贝尔:《16世纪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纽约1964年版,第182页。),在欧洲居于遥遥领先的地位。然而由于手工业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农业生产亦相对落后,从而导致整个经济结构失调,这是联省共和国经济的最大隐患。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以后的英国正是看到了这一薄弱环节,遂以打击其航海业为突破口,以削弱其海外贸易为最终目的,开始与联省共和国争夺商业霸权。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了《航海条例》,该条例规定凡从欧洲输入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舶或商品原产地的船舶承运;凡从亚洲、非洲或美洲输入英国、爱尔兰和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只能由英国船舶或有关的殖民地船舶承运;鱼类产品的进出口及英国的沿海贸易,也都必须使用英国船舶。1660年,重新颁布的《航海条例》又规定,殖民地的某些商品,如食糖、靛青和烟草等(18世纪又包括大米和糖浆),只能直接运往英国、爱尔兰或其他英国殖民地,非规定范围内的产品则必须由英国船舶从其殖民地直接运往外国港口。自1664年起,英国禁止其殖民地直接从欧洲各国进口必需的商品,这些商品必须通过英格兰转口。为了抗衡英国这一强劲的竞争对手,也为了保住自身商业霸主的地位,联省共和国不惜与英国兵戎相见。1652年双方爆发了第一次商业战争。英国的综合实力和海军力量显然强于对手,因此能承受战争所带来的暂时损失,联省共和国则不然,1653年被迫求和。1654年4月双方签订停战和约,联省共和国不得不承认《航海条例》。其后在1665~1667、1672~1674、1780~1784年间双方又三次走向战场,结果以联省共和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由于这一系列战争,联省共和国不仅失地赔款,国力和威信都下降到最低点,而且还被迫拱手交出商业霸权,从而降格为一个二流国家。 在尼德兰各地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和商业始终是两大相辅相成、兴衰与共的行业,联省共和国亦不例外,随着商业霸权的丧失,其金融业也备受冲击。长期以来,阿姆斯特丹的金融巨头逐渐形成了一个对外封闭的放款人集团,他们在有可靠担保的前提下,以很高的利息将巨款借贷给政府,由此既可对国家政策施加影响,又可获得政府的保护,所以17世纪中叶仅荷兰一省的公债就高达1亿5000万盾的天文数字(注:萨哈贝尔:《16世纪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纽约1964年版,第164页。)。除此之外,他们还把巨额金钱投向海外金融市场,在整个18世纪他们大量认购英国国债,还就印度公司、南海公司和英格兰银行的股票进行投机活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萨克森选侯、巴伐利亚选侯、丹麦国王、瑞典国王、俄国女皇、法兰西国王和正在进行独立战争的美国起义军等都是他们的债务人,18世纪下半叶仅丹麦王室的债务就多达1200万佛罗林。据估计,联省共和国1782年共有资本10亿佛罗林,其中向外国贷款3.35亿佛罗林,殖民地贷款1.4亿佛罗林(注: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卷,第298页。),占总资本的50%弱。与商业活动高度依赖海外市场一样,资金大量外流一方面使可观的利润滚滚而来,另一方面也使金融业自身危机四伏,事实很快就证实了这一点。 第一次严重的金融危机爆发于1763年。时值七年战争(1756~1763年)期间,由于欧洲各主要国家都被卷入了战争,处于中立地位的联省共和国乘机加强商业活动,一度几乎全部包揽了对法贸易,及与非洲和美洲的贸易,后两者的数额极其巨大,利润往往高达100%,乃至200%。这一暂时的现象使联省共和国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恢复往昔商业繁荣的时机来临了,为了支持日趋庞大的商贸交往,遂大肆发展信贷业务。各种名目的信贷导致证券大量流通,据有人估计其数量之多,竟超过联省共和国现金拥有量的15倍,其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当贴现银行因无力贴现而突然拒绝接受期票贴现时,厄运便降临了,企业纷纷倒闭,商行接连破产,至1763年8月19日阿姆斯特丹已有42家商行宣布倒闭。一些人试图从海外抽回资金以救燃眉之急,但远水难解近渴,即使从英国回抽资金,当时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所以一切皆属徒劳。阿姆斯特丹的交易所由此陷于瘫痪,“交易所的一切活动全告停顿……不再开展贴现和汇兑业务,甚至没有行市,猜疑情绪十分普遍”(注: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卷,第300~301页。)。1772年,当克利福特商行因疯狂投机英国东印度公司股票失利而倒闭时,危机又一次袭来,受其牵连许多小商行亦纷纷破产。其后阿姆斯特丹又数度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信誉下降,实力大跌,18世纪末叶最终不得不将欧洲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英国的伦敦。 回顾尼德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个别地区、个别部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较快,一度显示出勃勃生机,但就总体而言,由于缺乏坚实的手工业基础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紧密的经济联系,缺乏整体的激励因素,缺乏持久的活力,因此尼德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在辉煌一时之后,接下来便是难以逆转的衰微,尤其当世界经济被纳入产业革命的轨道时,尼德兰更显得力不从心,后劲不足,昔日的优势逐渐消失,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其他西欧国家在快速变化的经济大环境中一展身手,后来居上。这一结局绝非偶然,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大趋势。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