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美国中西部城市的衰落及其对策--兼议中国“东北现象”(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韩宇 参加讨论


    东北是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80年代以来,东北工业发展相对迟滞,经济增长乏力,东北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断下降,这种情况在进入90年代后表现尤为突出,人们将此称为“东北现象”。1958年到1980年,东北三省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6%,1981年至1985年间则下降到8.2% 〔23〕。进入90年代,东北工业增长速度大幅度下滑,1991年仅比1990年增长0.6%,远远低于全国7%的工业平均增长水平。
    “东北现象”的产生,和美国中西部城市的衰落一样,是工业城市内在发展机制作用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东北地区煤铁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具备重工业基地形成和发展的优越条件。本世纪30年代,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为掠夺东北资源,并使其成为进行侵略战争的军事基地,向东北大量投资,大力发展工矿业及交通邮电业,客观上刺激了东北工业的发展,使东北初步形成了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学为主的重工业结构。建国后,东北城市医治了战争创伤,对原有工业进行了恢复和改造,使工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在此期间,东北城市在原有的基础上,以钢铁和机械制造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或新建,建成了以钢铁、机械、化工、能源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东北工业基地建成后,进入稳定发展期。到80年代初,东北工业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80年代之后,东北工业发展趋缓,东北城市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东北工业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兴起、发展、衰落的过程,与美国中西部城市的发展极为相似。这不是历史的偶然,东北和美国中西部城市以自身区域优势为依托,形成了以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因此,其发展必然要受到工业城市发展的内在机制的制约,这正是“东北现象”产业的根源。
    工业的衰退,是东北工业城市衰落的内在原因。同时,区域优势的弱化以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是造成其衰落的外在因素。
    区域优势的弱化是东北城市衰落的重要原因。东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东北工业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从60年代后期开始,该地区已呈现部分能源短缺的征兆。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日益上升,矿产资源储量大幅度下降,质量降低,开采条件日益恶劣。东北地区基础设施滞后严重,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该地区运输能力明显不足,运输能力与需运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东北城市供水、供热、供汽、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指标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
    虽然工业城市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运行机制,但要受到特定经济体制的制约。经济体制对工业城市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下发展缓慢。从宏观的角度看,国家产业政策规定东北为全国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东北以较低的价格大量输出能源、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同时大量输入轻工业品和深加工产品。由于计划经济条件下价格扭曲十分严重,东北地区得不偿失。这种政策也造成了东北城市重工业比重过大的畸形产业结构。从微观的层次看,在东北城市中占据很大比例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缺乏灵活有效的经营机制,并且负担着大量的指令性计划,再加上价格不合理以及社会负担过重等原因,使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位置。
    美国中西部城市和中国东北城市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美国中西部和中国东北部同样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及较好的农业基础,具备工业城市发展的优越条件。在此基础上,美国中西部城市和中国东北部城市得以迅速发展,形成本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同时,美国中西部城市和中国东北城市具有工业城市共同的产业结构特征,即主导产业较为单一,以制造业为主,这是它们本质上的相同之处。这样在工业城市内在运行机制的作用下,制造业的发展决定了美国中西部城市和中国东北城市的沉浮,使它们共同经历了形成、发展、最终走向衰落的过程。
    由于中国和美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历史条件存在较大差别,中国东北城市与美国中西部城市的发展也存在诸多不同之处。第一,由于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国东北城市经济结构中重工业比例过大,畸形发展。30年代,日本侵占东北后,极力发展服务于军火工业的重工业,特别是基础原材料工业,轻工业受到压制和打击,使东北工业具有明显的殖民地经济特征。建国后,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东北被确定为全国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东北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没有改观。第二,西方工业城市发展经历表明,工业城市从兴起到衰落一般要经历近100年的时间,而中国东北工业城市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未走完发展的历程便提前步入衰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东南沿海地区凭借优惠的政策,灵活的经营机制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迅速发展。相形之下,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下隐含的矛盾在东北工业城市表现尤为突出,如指令性计划过重、平均主义严重等问题。在此条件下,东北工业城市发展迟缓,未老先衰。
    尽管美国中西部城市与中国东北城市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它们内在的产业结构特征相同,走向衰落的内在原因相似。因此,美国中西部城市针对其衰落所采取的对策对中国东北城市的振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结合美国中西部城市的经验,中国东北城市今后的发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美国中西部城市发展经验表明,发展第三产业是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以及提高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并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对于主导产业单一的工业城市而言,第三产业对于拓宽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意义尤为重大。中国东北城市第三产业则较薄弱,因此东 北城市发展第三产业显得更为迫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