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太平洋战争前美国的对日政策:(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江汉大学学报》 唐庆 参加讨论

二、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的美国对日政策
    1940年7月26日,日本近卫内阁确定《基本国策纲要》, 即“建设以日本皇国为中心,以日满华的牢固结合为主干的大东亚新秩序”。其方针是南进政策和强化与德意的政治联合,把英、荷、法的太平洋属地,以及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囊括在所谓“大东亚共荣圈”里。〔9〕9月与德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矛头直指美国,大举南进。在险恶的国际局势下,美国孤立主义思想越来越没市场,总统与国会如履薄冰的关系趋于融洽,以利共同行使外交权。公众对外事务意识强烈,外交成为举国上下皆关心的首要问题。美国完全执行强硬的遏制日本的政策:第一,加强军事防务准备,并作较大的军事力量显示,威慑日本。第二,大量援助中国,除经济援助外,坚持只承认蒋政权,要蒋介石暂时克制同共产党的内部斗争,并进行军事指导,以此充分利用中国的抗日力量来抗衡日本,且拟与蒋介石联盟,为美国未来在亚洲施展影响作准备。第三,实行各种各样的禁运,对日本进行财政、经济制裁以对付日本企图控制远东的要求。这一时期的对日政策经济意义在减小,军事意义在增大,并服从于“先欧后亚”的全球战略思想,避免或推迟与日本直接交锋。
    1940年美国国会通过“加强国防法案”,授权总统禁止或限制输出国防需要品。5月,国会应总统之请拨款15亿美元用于国防建设, 接着追加一亿美元加强海军航空兵力量。6月,国会又增拨17 亿美元的国防费用,并同意把陆军正规军从28万扩大到37.8万,授权总统征召国民警卫队服现役的权力。7月,罗斯福宣布对备战物质实行“许可证制”。 9月颁布“征兵法”。9月23日,日军进占印度支那北部。25日,美宣布追加对华贷款2500多万美元。26日宣布对日禁运废钢铁,支援那些抵御侵略的国家。11月,美向中国提供1亿美元贷款, 50 架新式战斗机。 1941年1月, 罗斯福派白宫高级助理劳克林·柯里去帮助蒋介石解决经济困难, 表示美国决心提供额外援助, 于是美国政府又向中国贷款5000万美元,并下令允许美国军人加入陈纳德组织的援华空军志愿大队(飞虎队)。5月6日宣布中国为《租借法》授援国,并向宋子文表示,决心把授援国的物质送往中国。
    美国在对日采取各种遏制措施的同时,自1941年春始,与日本进行了长达8个月之久的谈判,以作缓兵之计。 谈判桌上美日双方针锋相对,日本方面提出了《日美谅解方案》:日本撤出中国,恢复门户开放,但条件是美国承认伪满洲国,中国的蒋汪政权合并,确认菲律宾中立等。对此,美国赫尔提出了四项原则:尊重他国的领土和主权,不许干涉别国内政,遵守平等,放弃用武力改变太平洋现状。7月23日, 日军进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用武力否定了赫尔的“四项原则”。美国对日行为严加制裁,26日,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资产,设立美国陆军远东司令部,将菲律宾完全置于美军的直接控制之下,随后又向中国派遣了军事顾问。8月1日,宣布对出口日本石油实行全面禁运,并中断了美日会谈。17日,罗斯福会见日本驻美大使野村时,强调如果日本武力政策再前进一步,美国则不得不采取必要措施,以维护美国的合法权益。8 月28日,野村大使代表日本近卫内阁向美政府建议日美两国首脑直接进行会谈。9月3日,罗斯福写信给近卫,指出会谈的前提条件应当是日本从中国撤军,日本改变与德意两国的关系及太平洋地区的贸易均等,但遭到日本拒绝。10月13日,近卫内阁辞职,东条英机组阁后,确定了《帝国国策实施要领》:第一,决心对美、英、荷开战,武装进攻的时间规定为12月初,在此之前完成作战准备。第二,对美国谈判继续到12 月1日午前零时,如果在此之前谈判成功,即停止武装进攻。11月5日, 东条英机派前驻芝加哥领事来栖三郎去华盛顿进行新一轮的谈判,同时又给日本联合舰队发出作战命令:“在十二月上旬完成对美英荷开战的准备”。美国方面旋即加强对日的提防,政府电告各舰队司令对日采取戒备措施,并对太平洋上的美国商船具体地指定了航线,以防备日本的突然袭击。此后的谈判对双方来说都是为准备战争赢得时间罢了。谈判桌上,来栖三郎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一个所谓谋求太平洋和平的最后计划,第一部分即A方案,声称日本可以有限度地从中国撤军,第二部分即B方案,日本停止进一步军事活动,美国则向日本提供100万加仑的石油。 美国与之抗衡,11月25日,赫尔提出反建议,要求日本应无条件地从中国和印度支那全部撤军,声明美国只承认重庆政府,而不承认伪满洲国和汪伪政权,强调日本应放弃德意日三国同盟,即《赫尔备忘录》。日本视此为美国决心开战的最后通牒。12月1日, 御前会议决定:“以《帝国国策实施要领》为依据的美日谈判,终未能达成协议,帝国决定向美英荷开战。”日美对立转入武力阶段。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结束了长期以来美国想不通过战争绥靖与遏制日本的政策。
    结束语
    20世纪以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以中国为焦点的美日争霸矛盾贯穿始终。伴随30年代国际形势的日益复杂化,日本要打破远东现状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走上了武力抢夺殖民地的法西斯道路,美国则想方设法要维持现状,保障以他为主的“门户开放,利益均沾”政策的实施。两国关系愈益紧张,最后发展到非用武力解决问题不可的地步。
    与之相适应,美国的对日政策也出现了由软到强硬遏制的变化。但美国整个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未变,即维护和扩大美国的经济利益,避免承担义务和卷入战争,尤其是太平洋战争。因而在30年代前半期,美国对外政策更多地考虑如何避免国际冲突,控制西方和远东两大市场,以服务于美国的经济利益。在西方推行“中立”政策,在远东则执行“不承认主义”政策。这些政策可谓美国牌的绥靖主义,这确实对法西斯的侵略起到了绥靖作用。30年代后半期,尤其在1938年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国内修改或废除“中立法”的斗争,把亚洲战争与欧洲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制定了“彩虹计划”,有区别的对待侵略与被侵略的国家,对外政策的绥靖色彩日益消淡,而更多的考虑如何减轻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战争威胁。美国对日政策日趋强硬,乃至发展为太平洋战争前夕的完全遏制政策。从美国“先欧后亚”的全球战略看,太平洋战争前夕的对日政策,军事意义逐渐大于经济意义,而且日显重要。
    总而言之,从美国对日政策的演变及其国内外因素对决策的影响进行分析,结论为对日政策是绥靖与遏制的结合物。这种政策给美国带来了积极影响,首先有利于美国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避免了过早卷入战争所要付出的代价,保障了美国最大限度的发展对外贸易。然而,利用中国牵制日本造成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更大的牺牲,正是这种牺牲给恐惧战争的美国人带来了心灵上的安宁;其次有利于美国维持中日战争,争取中国成为反日基地,实现中美战时合作,并为把中国作为政治盟友作准备,以最终完全控制中国乃至世界。这种政策是一种资产阶级极端利己主义的霸权政策。
    注释:
    〔1〕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上)第108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
    〔2〕罗伯特·达莱克:前引书第109页。
    〔3〕约翰·科斯特洛:《太平洋战争》第59页。
    〔4〕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第610页。
    〔5〕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上)第210 、 221页。
    〔6〕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上)第210 、 221页。
    〔7〕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我政策》(上)第276页。
    〔8〕C、A、麦克唐纳《美国、英国与绥靖,1936-1939年》第147页,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
    〔9〕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第648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