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西德50年代经济奇迹探析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肖辉英 参加讨论

二战结束时,德国经济因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当时有的预言家悲观地估计,“每个德国人每5年才能有一只盘子;每12 年有一双鞋子;每50年有一套衣服;每5 个孩子中有一个能用自己的尿布”(注:路德维希·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9页。)。实际情况是,在战争的废墟上,西德在50年代就实现了经济腾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本文试对50年代经济奇迹的主要条件及其影响作初步探讨。
    
    西德50年代的经济奇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经济相对稳定地持续高速增长。西德于40年代末开始经济的全面恢复和重建工作。工业生产1950年底达到1936年水平,1951年超过1938年水平,同年下半年出现短暂经济繁荣。1952-1958年是经济相对平稳发展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7.6%,远远高于美国(2.2%)、英国(3.2%)、法国(4%)、意大利(5.1%), 被称为“黄金的50年代”(注:卡尔·哈达:《20世纪德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97 页。)。50年代的最后两年即1959年和1960年经济增长分别为7.5%和8.8%(注:赫尔曼·阿达姆:《经济政策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政府体制》(H.Adam,Wirtschaftspolitik undRegierungssystem der BRD),奥普拉登1992年版,第74页。)。10年内国民经济保持高速、稳定增长。在1961年至1990年的近30年内,除1969年外,西德经济未出现过这样的高速增长。
    2.保持就业稳定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战后西德面临的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是千百万人的就业问题。这成为政治家亟待解决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当时的经济部长路·艾哈德说:“每一个政治家也要认识到人民经济福利的重要性,从而采取适当行动。”(注:路德维希·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第18页。)西德采取大力发展生产,广泛创造就业岗位的措施,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福利政策解决就业问题。 失业者由1950年的158万减少到1960年的27.1万。失业率大体上以每年0.5%-1.9%的速度减少。1960年失业率为1.3%(注:H.-D.哈尔德斯、 F.拉姆耶尔等:《市场经济与经济理论--针对实际问题的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58页。),基本达到了充分就业。从业人员的收入逐年低速稳步增长。产业工人的毛收入10年内翻了一番。除1951年外,其余年份物价波动幅度很小。随着经济的全面恢复和高速增长,商品日益丰富,消费品价格放开,市场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由战后初期完全的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一度被视为奢侈品的高档耐用品,如小汽车、电视机等逐渐成为大众化消费品,居民小汽车拥有量10年内增加近7 倍,居民的购买力明显提高。
    3.国家财政状况迅速好转,实现了较高的国家预算。1951-1961年,西德国民收入从360.82亿马克增加到956.06亿马克,10年内增长了1.7倍,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幅度增强。同期内,支出由374.01亿马克增加到952.75亿马克,增长了1.6倍,收支基本平衡,收入略有盈余。 路·艾哈德认为,国民收入如同一个蛋糕,“有了一个较大的蛋糕,就不难让每个人分得较大的一份,如果只有一个较小的蛋糕,尽管讨论了怎样分法,总不可能使每人多得一点”(注:路德维希·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第13页。)。在高预算收入情况下,实行高预算支出。国家支出1950年占35.9%,1958年增加到40.6%。安排就业和平稳物价作为国家支出的重点。50年代,社会福利和卫生、交通、教育以及地方设施和住房等部门在国家支出中占有明显比重。
    4.西德50年代经济的繁荣还表现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上。第一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向第二、三产业以及城市转移。城市的恢复和重建以及现代化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西德在50年代末已作为一个经济强国重新跻身于欧洲和世界强国之林。
    西德50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奇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1.东西德相比,西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强大的生产潜力。首先,从历史上形成的德国工业地理分布看,东西部各主要工业部门生产所占份额很不相同。1936年德国西部地区在全国整个工业产值中占61%,其中,原料和基础材料生产占66%;基建设备生产占61%,其中汽车工业占68%,金属加工工业占70%,造船和蒸汽机车制造占77%(注:《德国统计手册,1928-1944年》( Statistisches Handbuch fuerDeutschland,1928-1944),慕尼黑1949年版,第273页。)。德国分裂后,英、美、法占领区的工业产值占1944年的63%,而基础材料占67%,生产资料占63%,消费品工业占60%(注:卡尔·哈达:《20世纪德国经济史》,第181页。)。 工业地理的这种分布状况对东部产生的负面影响比西部大得多。到1950年,西部已基本消除了由于国家分裂造成的工业布局与生产能力严重失衡状况,而东部却长期未能解决原料和基础材料生产与整个国民经济特别是加工工业的失调问题。其次,从劳动力资源看,西德在50年代有着极为有利的条件,经济发展未受到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这是因为,除西部原有人口外,到1961年柏林墙建立之前,大约1000万难民和战俘(注:H.-D.哈尔德斯、F.拉姆耶尔等:《市场经济与经济理论--针对现实问题的经济学》,第19页。)来到西部,包括来自东德的300万人,其中有就业能力的人口约占60%。 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增加,1000万难民和战俘成了极其宝贵的财富。这支就业大军中相当一部分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素质以及从事独立职业的能力,例如,1954-1961年,从东德前往西德的居民中,约有6000名医生和药剂师,8000名司法人员,750 名教授,34000名教师和工程师(注:卡尔·哈达:《20 世纪德国经济史》,第117页。)。实际上,东德以巨大代价为西德培养了建设人才。
    2.50年代国际大气候的变化为西德经济腾飞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二战后,欧洲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面对苏联的崛起和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美英等从其在德国和欧洲的长远利益考虑,千方百计尽快把西德纳入西方营垒。它们首先采取了减少战争赔偿和停止拆迁工业设备的措施,同时实行了对西德进行“救济”和“援助”的计划,继而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不断开放绿灯,为西德的自我发展提供有利条件。1949年底,西德成为欧洲经合组织、欧洲委员会和鲁尔国际管理机构的成员。1950年,根据北约决定,西德要承担保卫欧洲的任务。1951年,西德加入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同年,美、英、法宣布结束对德战争状态。1955年,西德正式加入北约和西欧联盟。1958年,西德成为欧共体成员国,等等。到50年代末,西德实现了三大转变,即由昔日的敌对国向西方政治盟友的转变;由非主权国家向主权国家的转变;由战争赔偿国向西方市场重要合作者和竞争对手的转变。这些转变不仅对西德50年代经济发展,而且对以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