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朝鲜早期史书辨析(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疆学刊》 徐健顺 参加讨论

三、朝鲜早期通史及其改造
    在通史方面,早在三国时期,三国就分别有各自的史书。通史系统在《三国史记》中有记载,往往被人误以为是通史的发端。又有很多人以为《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是直接引用并删改了这些通史的,由此而引发了各种批判和疑问。其实,记载在《三国史记》中的通史史书,基本而言,既非古史的发端,亦非古史的定型。通史系统早在《三国史记》之前就已经历过多次改造。
    先看新罗的通史。《三国史记·卷四新罗本纪第四·真兴王·六年》云:
    秋七月,伊湌异斯夫奏曰:“国史者,记君臣之善恶,示褒贬于万代,不有修撰,后代何观?”王深然之,命大阿湌居柒夫等,广集文士,俾之修撰。
    这部史书的书名,有人认为就是《国史》,其实文中并未指明。“居柒夫传”中也说是“修撰国史”,不能判断这就是书名。而且,这部书也不是新罗最早的史书。
    上述史实发生在公元545年。在此之前,公元502年,智证麻立干“下令禁殉葬”,“始用牛耕”,次年定“新罗”国号,取“新者德业日新,罗者网罗四方之意”,又次年“制丧服法颁行”,又次年“定国内州郡县”,公元514年,始有谥法, 法兴王立,不再用方言而称“王”。公元517年,法兴王“始置兵部”,520年,“颁示律令,始制百官公服朱紫之秩”,次年首次向中国南朝朝贡,“遣使于梁贡方物”,528年,“肇行佛法”,次年“下令禁杀生”,536年,“始称年号”,544年,“许人出家为僧尼奉佛”,显然,从智证王开始,新罗展开了全面引进汉文化的浪潮。在这个时候提出修撰国史,当然是从汉文化的角度提出来的,汉文化中儒家最重视修史,所谓“君臣之善恶,示褒贬于万代”,正是儒家观念。所以,这是新罗第一部以儒家观念修撰的史书。在《三国史记·新罗本纪》中,从始祖时就不断地出现德、道、礼、让等儒家概念,非常系统,显然是后人所加,不是原始记录的面貌。
    既然“广集文士,俾之修撰”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一定是修古史而不是从此开始历史记录,所以这是一部以中国正史形式重新修撰的古史。它有原始材料,也正说明它不是新罗的第一部史书。考之《三国史记·新罗本纪》,除了神话之外,第一个客观的历史记录是始祖八年“倭人行兵”,第一个语言记录是始祖三十年,其时是公元28年,而第一次文字记录是公元125年, 祗摩尼师今十四年“王移书百济请救”,使用的当然是汉文。在使用了汉文以后,代代相传的神话传说才能被记录下来。但是,还不一定是史书的形式。中国的史书,是从“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开始的,是类似帝王起居注的形式。新罗如果没有大事记和起居注之类的材料,就无法写成按年代排列的本纪。这种史书什么时候有的呢?我认为当在奈勿尼师今(356-402)之后,因为在此之前,王系的血统记载是比较混乱的,尽管经过了整理,还是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像王的年龄偏大,如讫解尼师今是于老之子,即位时于老去世已经61年,而讫解在位47年,殊不可信。奈勿以后,王系就清晰了,说明新罗的原始史书是从奈勿以后不久正式出现的,至真兴王时以中国史书的形式进行了整理。
    再看高句丽通史的情况。《三国史记·卷二十高句丽本纪第八·婴阳王·十一年》云:
    诏大学博士李文真,约古史为新集五卷。国初始用文字时,有人记事一百卷,名曰《留记》,至是删修。
    在《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中,出现的第一次使用文字的记录是大武神王十一年的《贻汉将书》,其时是公元28年,其次是公元98年、太祖大王四十六年“遂纪功于岩,乃还”。第一个除神话传说之外的客观记录是始祖三年“黄龙见于鹘岭”,其时是公元35年,历史记录也开始得很早。《留记》的写作当开始于此时。《留记》的完成年代却很晚。如果它在“国初”就已经完成,“至是”方始“删修”,那么中间的几百年的历史记录在哪里呢?从原文的意思来看,显然“古史”就是《留记》,并未指出另有史书,而此次李文真是把以往的历史记录都“约”、“删修”了,参之《留记》有百卷之多,内容肯定不少,所以它应该是记载时代很长的记录。《留记》之名,当取汉字之意,为留下记录,以待后人整理之意(“留”有一极不常用的义项是“治理”,但高丽以前朝鲜古籍,其名均与书、史有关,未有如《资治通鉴》者,故不取),有似于中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原始史书或实录。如此,《留记》有可能是高句丽的第一部史书。《新集》才有五卷,删削不少,也是儒家观念的缘故。这时是公元600年,距高句丽全面引进汉文化的小兽林王时代已经300余年了,以中国史书的形式重修史书是很正常的。不过,这本《新集》金富轼没有看到,因为“高句丽本纪”在长寿王以后使用的几乎都是中国史料,而长寿王以前,相对于“新罗本纪”和“百济本纪”,却是存有神话故事最多的部分,所以金富轼所据的高句丽史书,主要却是李文真删削以前的古本(但不一定就是《留记》)。
    再看百济通史的情况。《三国史记·卷二十四百济本纪第二·近肖古王·三十年》:
    古记云:“百济开国以来,未有以文字记事,至是得博士高兴,始有书记”。然高兴未尝显于他书,不知其何许人也。
    有人认为百济的第一部史书就是《书记》,其实此条是说以前百济没有文字记录,现在有了高兴,可以记录了,“书记”是以书记录之意,并非书名。
    不过,如何理解这条记录呢?此条写在“王薨”之后,当是近肖古王之事,已不知确在哪一年,所以写在王本纪之尾,所以其时间应该算在近肖古王即位的公元346年至去世的375年之间。参之“新罗本纪”的记载,公元125年,祗摩尼师今就“移书百济请救”。《日本书记·卷十·应神天皇》更云:
    应神二年,命荒田别使于百济,搜聘有识者。国王择宗族,遣其孙辰、孙王随使入朝,应神喜焉,特加宠,以为皇太子之师。于是始传书籍。……十五年秋八月壬戌朔丁卯,百济王遣阿直岐贡良马二匹……,阿直岐亦能读经典,即太子菟道稚郎子师焉。于是天皇问阿直岐,曰:如胜汝博士亦有耶?对曰:有王仁者胜于我,是秀逸也……时遣上毛野君祖荒田别、巫别于百济,仍征王仁也……翌年春,王仁持《千字文》来,菟道稚郎子习诸典于王仁,莫不通达。
    其时是百济古尔王五十二年,公元285年,尚未有《千字文》, 这条记录有存疑之处,但事情记载得如此清楚,当与百济有此交流无疑。这说明百济的汉学那时已经十分发达,有“博士”官职,所以到了半个多世纪以后还“未有以文字记事”,不能认为是百济国内没有懂汉文之人,或汉文没有用于内政外交。
    那么是否能认为以前百济没有用文字记录历史的传统,而此时开始了这个传统呢?也不对。因为考之“百济本纪”,自始祖温祚王元年起就有客观记录,二年即有语言记录,看起来不像“未有以文字记事”的样子,所以百济的原始史书,恐怕还要比此时早很多就有了。“未有以文字记事”,只能理解为以前没有以中国史书的形式记录历史。高兴所记录的方式一定与以往不同。他是“博士”,是“得”来,即从中国来的文臣。公元375年是中国东晋孝武帝宁康三年, 其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等国均有国子博士、五经博士等,而东晋此外又有太常和周易、仪礼等博士,总之是研究儒家典籍的经学博士,是受儒家观念浸润最深的一群人。如果高兴是到百济以后被授的博士,那么根据《日本书记》上条还说,百济人阿直岐、王仁东渡日本时带去了《易经》、《孝经》、《论语》、《山海经》等中国书籍,则百济的博士也是研究儒家经典的官职。高兴既是博士,所做的记录也一定是从儒家观念出发的,只是与新罗人修撰国史不同,他并非整理古史,而是从那时起记录当代史。百济一直到国亡,没有重修史书的记载。
    以上是三国时期各国通史的面貌:各国都较早开始了原始记录,新罗和高句丽后来又以儒家观念和中国史书的形式重修,百济是以儒家观念开始新的记录。这可以说是通史系统的第一次改造。但是,这些儒家观念的贯彻,显然是不彻底的,否则我们现在就看不到那么多的神话记载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