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朝鲜早期史书辨析(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疆学刊》 徐健顺 参加讨论

“百济本纪”记载详细而相应的另一国“本纪”里记载简略的13次情况中,主要是对“高句丽本纪”的,对“新罗本纪”的情况在真兴王以前几乎没有出现,相异的情况也是“百济本纪”是误抄,如“肖古王·三十九年”有“罗王奈解怒,命伊伐湌利音为将,帅六部精兵,来攻我沙岘城”的记载,“新罗本纪”的记载却晚十年,在“奈解尼师今·十九年”条中。但“奈解尼师今·十二年”才有“拜王子利音为伊伐湌”的记载,所以“百济本纪”的记载是错误的。在真兴王以后,“百济本纪”中重复的内容比“新罗本纪”多的情况开始出现,但有很多是把新罗的事情移到了百济的部分来写的,如“武王·三年”的记载信息比同年的“真平王·二十四年”多,但多的是新罗贵山、帚项的故事。
    以上情况透露出了史料本身的面貌。这说明,尽管三国的通史都流传了下来,但新罗的通史内容比较齐全,而高句丽的通史只存长寿王以前,百济的通史内容也残缺不全。从“高句丽本纪”中可以看到,有关中国的事情几乎都是以中国史料为基础写的,这不是因为金富轼信任中国史料--恰恰相反,当出现两国史料的矛盾时,他总是信任本国史料--而是因为高句丽的古记缺乏外交记录,这从高句丽与新罗、百济的外交事件也多摘抄而来可以佐证。但“高句丽本纪”的内容并不少,尤其是在长寿王以前,但其内容实以故事传说为主,说明高句丽的古记也是以故事传说为主,在三国的古记中可能是经过后人删改最少的。百济的古记比之高句丽的古记更像史书,资料系统一些,但比之新罗的仍远远不如,所以要从新罗那里移来一些做补充。
    在统一新罗后期或高丽初,通史系统又经历了第三次改造,这就是把三国的通史综合在一起所写的史书。在《三国遗事》中,出现了“《三国史》”、“《三国史记》”、“《国史》”、“《三国本史》”等书名,其中《国史》指金富轼编纂的《三国史记》,其余的书则另有所指。这说明了高丽前期的确存在一本或数本综合了三国历史的史书。
    《三国史记》的年表与本纪所依据的底本是不一样的,这从年表和本纪的大量差异比如国王的名讳、事件的年代、用语的不一致等可以判断。比如在本纪里,新罗始祖朴赫居世的死亡写作“升遐”,在年表里却写成“薨”,又如“新罗本纪”中的太宗武烈王在年表里写成“太宗王”,“高句丽本纪”里的太祖大王,年表里写成“古祖王”。这些说明,年表不是在本纪写成之后,再根据本纪来写的,而很可能是直接根据另一个年表来写的。年表里也有极少数本纪里所没有的记载,如新罗神文王四年有关中国的“光宅”年号在新罗不行的记载,以及孝昭王四年和五年有关中国武周年号不行的记载。《三国遗事》也有一个年表,这些都说明在高丽前期,存在一个年表。由于年表是把三国的历史合在一起排列的,所以这是三国综合通史存在的一个佐证。
    更为重要的证据是所谓“旧《三国史》”,不过关于这本史书,还有许多需要辨明的地方。
    四、“旧《三国史》”辨析
    李奎报在长诗《东明王篇》的序中说:
    越癸丑四月,得旧《三国史》,见《东明王本纪》,其神异之迹,喻世之所说者。然亦初不能信之,意以为鬼幻。及三复耽味,渐涉其源,非幻也,乃圣也;非鬼也,乃神也。况国史直笔之书,岂妄传之哉!金公富轼,重撰国史,颇略其事。意者,公以为国史矫世之书不可以大异之事为示于后世而略之耶?……矧东明之事,非以变化神异眩惑众目,乃实创国之神迹,则此而不逑,后复何观?是用作诗以记之,欲使夫天下知我国本圣人之都耳。
    在诗中,李奎报歌咏了解慕漱和东明王的事迹,并且以注释的形式留下了许多原文。从这些原文可以发现,“旧《三国史》”中保存着比《三国史记》更多的神话故事,虽然经过了改造和综合,但是儒家正史的观念显然还不强。遗憾的是李奎报只留下了“东明王本纪”的一段记录。
    许多学者由此出发,对“旧《三国史》”进行了研究。现在在韩国占主导方面的观点是,认为“旧《三国史》”是一部完全不同于诸古记的史书,它是一部完备系统的通史,不但综合写了三国的历史,而且有突出的民族性,其主导思想并不是儒家思想。如此一来,《三国史记》所呈现的儒家倾向和民族文化的丢失就都是金富轼的责任了。但对于这些结论,我还有很多疑问。
    关于“旧《三国史》”这个提法,目前只有李奎报(1169-1241年)在《东明王篇》中明确提到,但这本书是否写了完整的三国历史,还无法证实。一些学者认为,一然在《三国遗事》中也引用了很多“旧《三国史》”的内容,但他没有使用“旧《三国史》”这个名词,而是使用了《国史》、《三国史》的提法。上述关于“旧《三国史》”的结论,都是利用《三国遗事》的资料得出来的。有学者更据此认为“旧《三国史》”还写了渤海国的历史,在三国中以高句丽居首,并题为“高丽本纪”。但是《三国遗事》所引用的“三国史”、“国史”究竟是什么?我认为尚可商榷。
    金富轼所撰的《三国史记》确定其书名,应该是在他写完的时候。他的《进〈三国史记〉表》的题目可以证明。但也有人认为这个题目是后人所加。但在《玉海·卷十六·地理·异域图书·淳熙·三国史记》中又有记载:“元年(1174年),五月二十九日,明州进士沈忞上海东《三国史记》五十卷,赐银币百,付秘阁。”现在在《宋史·卷二百三志第一百五十六·艺文二》中的确载有“《三国史记》五十卷(并不知作者)”, 说明《玉海》的记载是可靠的, 也证明《三国史记》在1174年以前就已定名为《三国史记》,此时距《三国史记》的成书不过28年的时间,而一然还没有出生。确定了这一点,对我们分辨“旧《三国史》”很有用处。
    我将《三国遗事》中的类似引用进行了统计(见附表4),结果发现有“国史”、“三国史”、“史”、“三国本史”和“地理志”、“年表”、“本记”、“列传”等提法。我把引用它们的内容与《三国史记》的内容进行了比较,把异同的条数进行综合,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地理志”、“史论”、“年表”和“列传”与《三国史记》的有关内容是一致的。这可以说明它们就是指《三国史记》的部分内容,或是《三国史记》的某一原典。“三国史”、“国史”、“三国史记”到底指什么,还需要具体分析。
    《三国遗事》肯定引自《三国史记》的地方有两处。第一处是卷二“纪异第二金传大王”,“史论曰”与《三国史记·卷十二新罗本纪第十二·敬顺王九年》的“论曰”内容基本一致,只缺少金富轼与宋臣交流之事以及个别字的差异,但《三国史记》的某些史论也并非金富轼所撰,乃是沿用原典而来,判断这条“史论曰”的确抄自《三国史记》的证据是,它也照抄了其中“昔钱氏以吴越入宋,苏子瞻谓之忠臣”之句。苏轼此言见于《东坡全集》卷八十六《表忠观碑》,此文成于北宋熙宁十年,即公元1077年,是高丽文宗三十一年,加之它流传到高丽的时间,至少应在肃宗以后了,距离《三国史记》的编纂已经很近,而在《高丽史》中也可以看到北宋神宗年间的言论文章,都是在高丽睿宗、仁宗以后才被提及,所以这句议论当是金富轼所发,并非任何原典所有,而《三国遗事》此处的确摘自《三国史记》。第二处是卷五“感通第七·仙桃圣母随喜佛事”的“《国史·史臣曰》”直接引用了上段史论所缺的金富轼与宋臣交流之事,只有个别文字有差异。这两处肯定引自《三国史记》的地方,是同一段史论,但一曰“史论曰”,一曰“史臣曰”,可见一然在引用时并不十分严谨,而《三国史记》在这里被称作“国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