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古代的犹太铭文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宋立宏 参加讨论

本文之撰写得益于与Aharon Oppenheimer,Benjamin Isaac和Jonathan Price教授的讨论;刘津渝博士通读了初稿,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第三届世界古代史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8月,复旦大学)与会代表Henk Singor和Reihold Bichler教授的评论于笔者启发良多,特此致谢。
    由于死海古卷等新材料大量涌现,希腊罗马时期的犹太教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得以长足发展。这一时期的主要文献,无论是希伯来圣经在这一时期成书的卷册,还是“次经”(Apocrypha)、“伪经”(Pseudepigrapha)、新约、以希腊文写就的犹太文献(尤其是斐洛和约瑟夫斯)、拉比文献乃至异教徒和基督徒针对犹太人及犹太教的言论,均成为研究的焦点。新编辑的各种版本、翻译、评注、索引和字典空前传播了这些文献并大大方便了对它们的利用。(注:主要的新版本和翻译:M.Stern,Greek and Latin Authors on Jews and Judaism,3 vols; Jerusalem:Israel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1974-1984; J.H.Charlesworth (ed.),The Old Testament Pseudepigrapha,2 vols; New York:Doubleday,1983-1985.重要的综合性研究:E.Schürer,The History of the Jewish People in the Age of Jesus Christ,revised and edited by G.Vermes,et al.,3 vols; Edinburgh:T.& T.Clark,1973-1987; G.W.E.Nickelsburg,Jewish Literature between the Bible and the Mishnah ,Philadelphia:Fortress Press,1981; M.Stone (ed.),Jewish Writings of the Second Temple Period,Assen:Van Gorcum,1984; J.J.Collins,Between Athens and Jerusalem,2nd edn.Grand Rapids,MI:Eerdmans,2000.)与此同时,纸草、钱币、铭文及考古发现等非文献材料也日益受到重视。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第一,上述文献之传世主要倚赖中世纪抄本,其传抄递刻又倚赖两大绵延不绝的宗教传统。拉比犹太教保存了希伯来文和亚兰文的文献;而基督教保存了所有希腊文文献,包括用希腊文翻译的犹太经籍。文献的这种传世途径易于模糊文本的本来面目:抄手基于教义正统性的考虑往往擅自改动原文,遑论他们无意中制造的诸多鲁鱼亥豕和脱衍窜乱。相形之下,非文献材料(尤其是有文字的一类)未经后世宗教传统沾染,更能精确地反映遥远的过去。第二,文献出自受过教育的精英之手,集中反映上层阶级的意念;而纸草和铭文更能反映寻常男女的畏惧与希望、忧伤与欢乐,(注:关于纸草,参看R.S.Bagnall,Reading Papyri,Writing Ancient History,London:Routledge,1995.)从而为人们理解犹太教与希腊罗马世界的文化互动提供了更宽广的视角。
    作为非文献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铭文有自己形式上的特点。铭文主要是给公众看的,因而具有公共性,这使它有别于纸草,后者主要是私人书信和契据的载体。为了吸引公众目光,铭文讲究表达方式,以致有学者主张用文献考证的方法将铭文放在当时的语境中细加审视。(注:F.Millar,Rome,The Greek World,and the East.vol.1:The Roman Republic and the Augustan Revolution,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2,pp.39-81.)此外,铭文还讲究视觉呈现形式,它们或依附于宏伟壮观的纪念性建筑,或在周围饰以图纹和带有特定含义的文化符号。这样,铭文又构成考古背景的一部分,兼具文字性和纪念性的特点,是沟通文献和考古遗迹的桥梁。可见,较之其他非文献材料,铭文的研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近几十年来,犹太学和新约学者编辑出版了或正在编辑一系列古代的犹太铭文集,在此基础上逐渐出现了一批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研究,显著推进了人们对古代犹太教、尤其是流散地犹太教的认识。(注:参看 P.R.Trebilco,Jewish Communities in Asia Mino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L.V.Rutgers,The Jews in Late Ancient Rome:Evidence of Cultural Interaction in the Roman Diaspora,Leiden:Brill,1995; J.M.G.Barclay,Jews in the Mediterranean Diaspora:From Alexander to Trajan (323 BCE-117 CE),Edinburgh:T.& T.Clark,1996; J.M.Modrzejewski,The Jews of Egypt:From Rameses II to Emperor Hadrian,R.Cornman (tran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 E.S.Gruen,Diaspora:Jews amidst Greeks and Romans,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本文旨在回顾和展望这些铭文的搜集整理情况,考察和讨论学界识别犹太铭文的方法,通过犹太铭文的主要特点反思古代犹太教研究中具有普遍性质的问题。(注:本文无意全面评估犹太铭文的贡献,这方面参看M.Williams,"The Contribution of Jewish Inscriptions to the Study of Judaism," in W.Horbury,W.D.Davies and J.Sturdy (ed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Judaism.vol.3:The Early Roman Perio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p.75-93.)
    
    最早对古犹太铭文做全面系统整理的是法国神父让一巴蒂斯特·弗赖。在他之前,犹太铭文的整理处于零敲碎打状态,只着眼于某一国家、某一城市或某一发掘点之搜集。弗赖于1936年在罗马出版《犹太铭文集》第一卷,它包含了欧洲的犹太铭文。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二卷直到1952年才出版,此时弗赖已去世,这卷覆盖了亚洲(包括巴勒斯坦地区)和非洲(但只包括埃及,而不包括北非其他地区)。这两卷共辑录约1600条犹太铭文(包括存疑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标准的铭文集。然而,自它们问世起,一些权威铭文专家就提出尖锐批评,认为其中草率马虎之处甚多,不但漏收了许多新发现的铭文并把一些不该收的收了进来,而且缺乏统一连贯的分类方法。利夫席茨在1975年为第一卷的重印本撰写长篇序言,匡正了许多讹误并做了相应补充。但利夫席茨没来得及着手修订问题更多的第二卷就去世了。(注:Jean-Baptiste Frey,Corpus Inscriptionum Iudaicarum,2 vols.; Rome:Pontificio Istituto di Archeologia Cristiana; Reprint of vol.1 with a Prolegomenon (pp.21-104) by Baruch Lifshitz,New York:Ktav,1975.对Frey的权威批评,参看L.Robert,"Un Corpus des Inscription Juives," Revue des tudes Juives,no.101,1937,pp.73-86.)
    此后,这一领域继续取得新进展。一方面,新铭文在各地不断发现。另一方面,对旧铭文释读的精确度不断提高。利夫席茨的修订工作是在弗赖著作的框架之中进行的。利夫席茨之后的修订如果再遵循这种方式,要想充分反映新进展,势必困难重重。于是,新一轮铭文整理工作应运而生。与弗赖的工作相比,这轮整理工作有两个特点:按团队合作分工进行;按地域编辑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