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国对印度支那殖民政策(1887—1940年)(5)
这种经济活动突出表现在进出口贸易中,参见下表(引自《南洋研究》第6卷第2期,第 267-268页): 印度支那输出物的95%是农矿类初级产品,其中尤以大米为最大宗,1930年大米占输出 货物65%以上,1932年为59%,其次为玉米、橡胶、煤、鱼类、胡椒、锡矿石、石灰石等 ,且输出货物价格都很低。从法国输入货物约80%为工业制成品,如采矿设备、铁路装 备、公共建筑设备、机器、纺织品以及供有钱人消费的各种奢侈品。由此,印度支那市 场对法国有着特别的意义。法国及其所属其它殖民地在从印度支那出口货物的总额中所 占比重,1930年为20%,1937年为48%,1938年为53%。印度支那从法国及其殖民地的进 口额也由1931年的45%增至1953年的82%。 此外,法国殖民者为增加税收,还实行对食盐、酒类和鸦片的专卖制度。1900年,该 项税收为1105万元,1920年增至2705万元,1929年达3784.4万元。[6](P319) 1897年,杜美总督实行食盐专卖,规定每担食盐收税0.25元,到1906年增至2.25元, 不到10年,增长9倍,致使东京食盐产量逐年下降。1927年为42000吨,1928年为30000 吨,1929年为26000吨。[16](P77)但是,法国殖民政府的税收却不断上涨,他们低价从 盐民手中购买食盐,再以高价售出。这样,1939年的盐税收入为594万元,1942年达763 .1万元。 1902年,法国殖民政府将酒的专卖权让与法国人开设的丰典公司。规定印度支那人按 一定价格将酒售与该公司,公司再以高价卖给消费者。从酿酒者那里买进是每公升7分 ,批发是1角4分,零售是1角8分,最后涨到2角9分。为了多赢利,政府还规定印度支那人每个月必须消费一定量的酒。1939年的酒税收入为808.6万元,1942年为1354.2万元。 鸦片专卖早已有之,1887年后,法国殖民者把这一制度推广到整个印度支那。1900年 的鸦片专卖收入为600万元,1911年为900万元,1939年为1500万元,1944年增至3100万 元。 由上可知,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加上严格的保护主义,导致了 法国与印度支那间不平等的贸易关系,使印度支那成为法国经济的附庸,最终促成印度 支那单一经济结构的形成。而这正是法国殖民者所希望的。 (四)文化上的同化意识 法国殖民者在文化上影响印度支那的显著之处,“主要是由它在文化和民族影响方面 的自豪感所致。”[4](P432)他们自认为法兰西文明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明,殖民地土 著居民应通过受教育而接受法兰西文化。 为此,殖民者在印度支那建立起殖民统治后,首先在越南强制性地推行拼音文字,并 逐步发展和尽可能扩大以法语为主、越南拼音文字为辅的语文教育,由于拼音文字易于 学习和推广,到20世纪20年代,掌握拼音文字的人数就超过了懂汉字和字喃的人数,并 逐步确立了拼音文字在越南的主导地位和作用。1898年,法国人又在西贡建立了“法国 远东学院”,它对欧洲人到来之前的东南亚事务,尤其是印度支那的文化和历史作出了 重大贡献。 1917年起,法国殖民当局开始在印度支那全面推行法国式教育制度,实行小学、中学 和大学三级的近代普通教育体制,同年正式创办河内大学,到1941/1942年度有在校学 生795人。第二年又废除了越南原有的传统教育体制及与之并存的科举制。法国殖民者 还大力传播天主教,到二次大战前,印度支那的天主教徒已超过100万人,在亚洲仅次 于菲律宾。 法国殖民者的上述努力并非贯彻始终,有时也与他们的重商主义背景下的经济与政治 政策不乏矛盾之处,但在服务于殖民统治的最高目标上是一致和有益的,也取得了一定 成效,这就是交趾支那的法国化。同时,它也产生了殖民者意料之外的结果,这就是拼 音文字的普及和推广,加上法国式近代教育体制与欧洲思想文化的引入,促进了印度支 那近代新文化的发展,也加速了印度支那民族主义思想的觉醒。“据说反对法国殖民者 最激烈的正是那些最熟知法语的人”。[8](P717)但是法国文化在印度支那的影响是不 均衡的。“法国在柬埔寨的影响,除金边外十分有限,在老挝更微不足道。”[4](P432 ) 结论 法国殖民者从1887年开始统治印度支那起,制定和执行了一条“僵硬”的殖民政策,[ 11](P8)它阻碍了印度支那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给印度支那的政治、经济与社 会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其中独具特色的是:法国殖民者中央集权体制下的政治与经 济一体化,导致印度支那三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了印度支那社会的“进一 步贫困化”。 法国建立的印度支那联邦是以越南为中心,老挝和柬埔寨处于附属地位的“人为的产 物”。[18](P62)法国殖民者以经济一体化为名,把绝大多数生产部门集中在越南,对 柬埔寨和老挝的要求只是“通过征税收取货币”。 征服越南,是为了使其成为法国的原料生产和出口基地。稻米是越南供应世界市场主 要的初级产品,法国遂将这种稻米经济纳其控制范围内,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积极鼓 励和推动稻米主产地交趾支那的土地开发与利用,促进稻米种植的扩大和出口贸易的发 展,到1929年,仅交趾支那出口稻米即达122.3万吨,1937年达200万吨。此外,法国还 在越南农村发展了橡胶、咖啡和茶叶等的种植。同时越南也是法国对印度支那投资的主 要集中地,这些投资主要集中在与原料出口有关的行业中。尤其是一战后的20、30年代 ,法国对印度支那的投资大增,除了传统的农业与矿业外,一部分轻工业也有发展机会 。印度支那棉纱公司的海防纱厂、南定纱厂,不但能供给印度支那消费,而且还进入远 东市场,与英国控制下的印度棉纱业展开竞争。[6](P305)法国人还在越南投资发展交 通运输业,1900-1930年殖民政府投入公共工程费用的62%与交通有关,西贡和海防成 为印度支那地区的两大港口,但是这种投资与发展存在着一个极大的缺陷,即构成越南 以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中心的单一经济结构。 法国对柬埔寨和老挝的经济发展漠不关心,对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投资寥寥无几,柬 埔寨直到1921年才有第一家碾米厂,1935年才有了第一条铁路。而作为内陆国家的老挝 ,只是在30年代才修筑了穿过柬埔寨,把老挝和西贡连接起来的公路,以及到达越南海 岸地区的公路,殖民者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老挝经济,而更多的是为从经济上切断老挝 泰国的联系。两国工农业生产在整个法属殖民地时期变化不大。作为法国控制下的印支 联邦成员,柬埔寨和老挝没有过自己的海关和货币,也就没有独自进行对外贸易的权利 ,绝大部分出口产品只能经由西贡转口。为确保越南这个中心,法国人还制定专门的税 收和价格政策,限制它国的种植业发展,柬、老农村基本上都停留于前资本主义的落后 状态。1913-1920年柬埔寨用于税务活动的费用和给收税人的津贴占地方财政支出的51 .86%,同年,农业工程投入费用仅占总支出的0.95%。柬、老上缴的税收除了大部分为 法国殖民者掠去外,返回给地方的有限投资也主要用于越南,从而更加剧了柬埔寨和老 挝的落后与贫穷。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