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南亚语系的诸民族约于公元前一千年进入中南半岛地区。孟-高棉民族属于这个语系,多数学者认为,他们来自中国南方,而非印度。孟族是中南半岛上许多早期国家的缔造者,而高棉族则是柬埔寨的主体民族。 在孟-高棉人迁入半岛的前后,属于汉藏语系的诸民族从大陆南下,在中南半岛各地定居下来。在半岛东部主要是属于越语族的越族(京族)、芒族、岱依族和侬族等;在中部主要有属于泰佬语族的泰族、佬族和掸族;在西部有属于藏缅族、克钦族、钦族、克伦族、拉祜族等。学者研究,越、泰等族源于古代华南的“百越人”系统,而缅族群属于中国古代氐羌人系统。 上述族群经过长期的融合、分化与发展的历史进程,演变成为近现代东南亚各国的诸民族,使东南亚成为民族众多、语言复杂的地区。东南亚各国毫无例外都是多民族国家,其中拥有100 个以上的民族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缅甸则分别拥有90多个、50多个和30多个民族。 民族众多的东南亚,语言十分复杂。不过主体民族的语言往往是一国的通用语言。最普遍使用的语言有马来语,或称马来--印度尼西亚语。这种语言及其变种,即某些方言,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广大地区的主要通用语。菲律宾南部、泰、柬和越南南部的少数民族的语言也与之相关。泰佬语也较普及,不仅泰国的主要民族泰人讲这种语言,而且缅甸的掸族、老挝的老龙族、越南西北的泰族、柬埔寨西部、东北部和马来半岛归纳部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操这种语言。越芒语是拥有700 万人口的越南人的一种通用语,北方少数民族芒族也使用它。菲律宾是语言异常复杂的国家,但他加禄语为全国通用语言。 此外,由于西方国家的殖民统治与文化渗透,原宗主国语言--英语、法语等在东南亚成为近代时期的官方语言,各国独立后,在东南亚地区仍然广泛流行。 民族、语言的多样性带来了东南亚国家社会文化的丰富多彩,而且各具特色。它们互相吸收、融合而不单调。东南亚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固有文化,同时相继吸收了来自印度、中国、阿拉伯以及西方的文化,形成富有传统特色的地区多元复合文化。 多种多样的宗教信仰是东南亚社会文化多样性的突出表现。世界各大宗教都在这里流行。除原始宗教信仰外,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印度教、犹太教以及道教、锡克教都在这里拥有信徒。现代东南亚可分为三大宗教区域: 1、以佛教为主的区域: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 缅甸和新加坡; 2、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区域:马来西亚、印尼、 文莱和菲律宾南部; 3、以基督教(天主教)为主的区域:菲律宾北部和中部。 东南亚的宗教具有悠久的历史。佛教是从印度传入的,但何时传入东南亚已难以考证。至公元初年,已有确凿证据,表明佛教已在东南亚国家传播开来。佛教主要是通过南北两个途径进入东南亚的。南面是海路,主要是经过锡兰(今斯里兰卡)从海上传入东南亚;北面是陆路,是经过中亚,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中国,南下广州,进入越南。此外,还有一条从印度东北,经过缅甸而入中南半岛的途径。古代东南亚佛教和婆罗门教-印度教昌盛,海岛地区的室利佛逝王国和麻喏巴王国有着高度发达的佛教-印度教文化。南传上座部佛教(又称小乘佛教)则中南半岛诸国广泛流行,在中古时期,成为一些国家的国教。伊斯兰教是由阿拉伯商人和印度穆斯林商人传入东南亚的。13世纪以前,在北苏门答腊沿海地区已有阿拉伯、印度商人居住,逐步形成穆斯林社会。至13世纪,伊斯兰教已在马来半岛和南洋群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建立了穆斯林国家。15世纪初,马六甲王国兴起,成为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中心,伊斯兰教获得更为广泛的传播,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诸岛以及菲律宾南部岛屿相继伊斯兰化。现在,马来西亚有半数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印度尼西亚1.8亿人口中,86.9%信奉伊斯兰教, 是世界上穆斯林人数最多的国家。据统计,全世界的伊斯兰教徒约有7-8亿人,其中20%在东南亚,由此可见,在穆斯林世界,东南亚占据何等重要的地位。基督教是西方殖民入侵后传入东南亚的。菲律宾是东南亚的主基督教国家,由于受西班牙殖民者的影响,全国6068万人口,约有85%信奉天主教。而越南由于受法国的影响,天主教成为仅次于佛教的第二大宗教,信徒约占人口1/10。 宗教对东南亚国家的社会生活有深刻的影响。统治阶级往往利用宗教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从而把王权-神权紧密结合起来;而劳支人民在反抗斗争中则以宗教作为旗帜。殖民者以传教士作为先驱,而东南亚国家的人民又常以宗教作为反侵略的斗争武器。近代以来,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反殖民主义斗争往往与宗教战争相结合。印度尼西亚历史上的蒂博尼哥罗起义和亚齐战争,都是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进行的反殖民主义斗争。20世纪初,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第一批民族主义组织是宗教性组织,例如印尼的伊斯兰联盟和缅甸佛教青年会等。宗教可以成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统一的精神纽带,同时,复杂多样的宗教也可能产生信仰不同宗教的民族之间,各教派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上述东南亚社会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带来了东南亚各国发展的不平衡,并造成东南亚国家在经济的制度、政治体制和文化类型上的纷繁复杂。然而,我们在东南亚的多样性中也可以看到它的相对统一性与整体性。研究东南亚的学者在本世纪20年代已经注意到这个地区之间的某些共同点及其历史文化特征的相似之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民族独立运动勃兴,一系列东南亚新独立国家诞生。东南亚的战备地位与经济价值显著提高,把东南亚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学者日益增多。法国学者乔治·戈岱司于1948年出版了《印度支那与印度尼西亚的印度化国家》。这部书“头一次把东南亚早期历史作为一个整体展示出来。”[2]不过,越南(受中国文化影响)和菲律宾没有包括在此书内。 必须指出的是英国学者D.G.E.霍尔的巨大贡献,他摒弃了东南亚研究中的“欧洲中心论”和“印度中心论”,坚持东南亚的主体性与统一性。他撰写的名著《东南亚史》,是第一部东南亚地区通史。美国学者约翰·F.卡迪继承了霍尔的思想, 他写的《东南亚历史发展》和《战后东南亚》,也不是对各个国家的历史作孤立的论述,而是两部互相衔接的关于东南亚历史发展的综合性研究著作。 卡迪在《东南亚历史发展》一书的序言中说:“这个当前被称为东南亚的分布范围很广的地区,曾经有过一段相互紧密联系的历史,这一点,从外表上看并不十分明显。也许,这一地区的最独特之处,是它的岛屿和大陆之间的差别,土壤和地形的多样性,各种各样的种族集团,以及迥然不同的宗教和文化发展水平。”他指出:“可以确认,有三个或四个因素在历史上把这个地区联系在一起,其中每一个因素涉及地区内部的关系,起着一种连锁反应的作用。”[3]那么, 有哪些因素或者说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东南亚地区各国互相联系的统一性与整体性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