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东南亚地区有它自己的固有文化。古代东南亚国家并非原封不动地照搬印度文化,而是有选择地主动吸收。毫无疑义,东南亚与印度和中国均有悠久的密切的历史联系,并深受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双重影响,但它的历史不是印度历史的延伸,其文化也不能简单地划入印度或中国文化的模式之内。在印度宗教与文化输入之前,东南亚不是文化的真空地带,它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戈岱司曾经对东南亚早期固有文化的特征作为精辟的概括:在物质文化方面的特征是(1 )耕种有灌溉的稻田;(2)驯养黄牛和水牛;(3)初步使用金属;(4 )有航海技术。在社会方面的特征是:(1)妇女的重要地位与母性世系,(2)灌溉农业所产生的组织。在宗教方面的特征是:(1)泛灵信仰;(2)祖先崇拜与崇奉土地神;(3)在高地建立祭坛;(4)瓮葬和石冢葬;(5)充满着对山与海、有翼动物与水生动物, 山民与海岸人对立的宇宙的二元论的神话。[4] 第二,在外来文化传入后,东南亚本地的传统的文化与之互相融合,有选择地吸收,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东南亚国家的民族文化。以水稻栽培为主的灌溉农业延续下来,形成东南亚的发达的农业文明,或称稻作文化;农村村社的长期保存与双系继承制的存在,是东南亚社会结构的重要特征;此外,原始的拜物教信仰与外来宗教相结合,使东南亚的宗教具有新的特色。源于印度的佛教、印度教输入东南亚后,不再保持原来的形态,它们已本地化、民族化,因而能在东南亚国家扎下根来,上座部佛教传入缅甸后,与当地的那特(Nat,来源于巴利语natha,意即保护者)信仰结合,吸收其精灵、信仰,缅甸寺塔往往供奉各种那特的偶像,这是其佛教的一个特色。 东南亚国家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同样保持了传统的风格,并在吸收印度、中国及阿拉伯的文化营养后,获得新的发展。 第三,东南亚的相对统一性与完整性,不仅表现在它是一个历史、地理和文化的相对独立的单元,即独立于东北亚、南亚及澳大利亚诸大陆,而且表现在东南亚地区各国之间的日益密切的联系。印度、阿拉伯与中国、东亚诸国海上商业贸易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大大促进了东南亚地区国家之间的联系。西方殖民主义侵入后,东南亚各国殖民地化,分别受到不同的殖民国家的统治。殖民时期,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垂直联系比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水平联系更为紧密。但另一方面,由于东南亚国家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一部分,它的经济、贸易与世界市场和商业贸易网络密切联系起来。进入20世纪初,东南亚世界,东南亚国家内部的联系空前增强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的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兴起。东南亚新兴民族国家为了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重建它们的传统联系。为了建立区域性的合作,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五国成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1984年1月,文莱独立后随即加入该组织。1995年后, 东盟朝实现“东南亚一体化”目标加速发展,至1999年,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相继加入,东南亚十国组成“大东盟”。东盟的成立和扩大,标志着东南亚区域性联系的新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东南亚历史时,既不能忽视东南亚地区的多样性,必须了解东南亚各国历史文化的不同特点,又必须注意到这一地区的相对统一性,应将它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文化紧密联系的相对独立的单元进行综合考察。 原文参考文献: [1] 罗伯特·A·斯卡拉皮诺。亚洲及其前途[M].新华出版社,1983.18. [2] D·G·E· 霍尔。东南亚史第一版序言[M].商务印书馆,1982.13. [3] 约翰·F·卡迪。东南亚历史发展(上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4] 乔治·戈岱司。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亚的印度化国家[M].巴黎,1948.25-2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