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简评1937年美英关于罗斯福和平计划的秘密谈判(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 徐蓝 参加讨论

罗斯福对德国和英国的态度感到失望,但这并没有使他放弃提出一项和平倡议的想法,现在他集中力量争取英国的合作。在罗斯福的授意下,诺曼·戴维斯于6月10日写信给新任英国首相张伯伦,信中说, 总统“非常希望有机会结识他并与他就共同利益和共同关心的问题坦率地交换意见”,他还认为“在几个月内做出广泛一致的努力以达到经济复兴,财政稳定,限制军备乃至和平将是可能与可行的”,而这将主要取决于美英合作的开明政策。诺曼·戴维斯代表总统邀请张伯伦在9 月下旬访问华盛顿,并说总统准备立即做出安排草拟出会谈的议程(注:威廉·R·罗克:《张伯伦与罗斯福:英国外交政策和美国,1937-1940》(William R.Rock,Chamberlain and Roosevelt:British Foreign Policy and the United States,1937-1940),28页, 俄亥俄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博格, 《美国与 1933 - 1938 年的远东危机》(Dorothy Borg,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Far Eastern Crisis of 1933-1938.),376~377页,哈佛大学出版社1964年版。)。但7 月8日张伯伦以条件不成熟为由拒绝了这次邀请。 他明确表示不同意美国所持的很快就能达成全面协议的看法。他指出,现在英国与德国人会晤的时机甚至尚未成熟,如果与德国人的会晤得以实现,它们也许会形成“指导向前发展的有价值的方针,并为总统和我本人之间的会谈提供有益的准备”(注:参见博格, 《美国与 1933-1938年的远东危机》(Dorothy Borg,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Far Eastern Crisis of 1933-1938.),377页,哈佛大学出版社1964年版。根据罗斯福在7月28日给张伯伦的另一封信所说,张伯伦对6月10 日的信件所写的回信时间是7月8日,见FRUS/1937,第1卷,113页,因此麦克唐纳在前引书第30 页中所说日期为6月28日,有误。另外可参考罗克,《张伯伦与罗斯福:英国外交政策和美国, 1937 - 1940 》( William R. Rock,Chamberlain and Roosevelt:British Foreign Policy andthe United States,1937-1940),30页,俄亥俄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但是,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使远东形势骤然紧张。在这种情况下,罗斯福感到更有必要与张伯伦会晤。于是,7月28 日他又亲自给张伯伦写信,希望能邀请他在秋初访问华盛顿,罗斯福强调“英美合作促进经济稳定与世界和平的重要性”,并欢迎张伯伦“另外提出一些能够使我们在最近的将来促进我们希冀的目标的准备步骤”(注:FRUS/1937,第1卷,113页。)。然而,张伯伦在两个月之后才回复总统的信件。他在9月28日的回信中说,鉴于目前的国际局势, 他不能提出任何建议加快他的访问,“尽管欧洲的局势并不比几个月前更危险,但是离恢复极权国家和民主国家之间的真诚关系还差得很远……另一方面,远东的形势已经证明我们所有的最坏的担忧都是有道理的,而且目前我也看不出只靠西方国家的行动就能取得任何改善的希望”。于是张伯伦再次拒绝了罗斯福的邀请(注:FRUS/1937,第1卷,131~132 页。然而,张伯伦的这封回信一直拖到10月14日才最后发出,参见FRUS/1937,第3卷,608页注24。)。至此,罗斯福希望与英国合作召开一次国际和平会议缓和世界紧张局势的计划受到挫折。
    
    作为在东西方都拥有重要的安全与经济利益的英国,在欧洲、地中海和远东局势都在恶化的情况下,是希望与美国合作形成对法西斯国家的威慑力量的。1936年11月艾登在得悉罗斯福打算召开世界和平会议的消息时表示支持,并在一份外交部备忘录中写道:“也许它不会成功,但只要作了努力,并能使独裁国家遭到挫折,那么就有益于对世界舆论(特别是对美国舆论)的教育。无论如何,不赞成总统的主张(如果这是他本人的主张),显然是我们的一大错误。”(注:参见《艾登回忆录·面对独裁者》下卷,942页。 )但是要按照美国既不承担政治义务又要在其他领域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进行合作,就产生了障碍。
    首先,美国通过了中立法并不断声称绝不介入欧洲政治问题,使英国对美国极不信任。当时英国政界上层人物往往把美国看成是无可救药的孤立主义者,而且直到张伯伦就任首相时,他们仍然认为美国的政策是迟疑不决和混乱的(注:参见D·C ·瓦特:《人物与政策》( D.C.Watt,Personalities and Policies.),39~40、42页,伦敦1965年版。)。正如30年代曾多次担任英国政府大臣的塞缪尔·霍尔所说:“不管是对还是错,我们确实不是对美国的良好意愿,而是对美国是否准备把它的那些令人鼓舞的言辞付诸实施,表示深深的怀疑。”(注:坦普尔伍德子爵:《动乱的九年》(ViscountTemplewood, NineTroubled Years.),263页,伦敦1954年版。)即使是主张与美国合作的艾登也认为,“美国对世界和平所能作出的一项最大贡献就是修改现行的中立法”。首相张伯伦则认为,只要中立法继续存在,美国就不能对欧洲的稳定作出什么贡献(注:布鲁姆:《摩根索日记选编》第1 卷,457页。)。中日战争爆发后, 张伯伦把未能阻止战争爆发的原因归于美国的政策,他在8月29 日的信中写道:“美国人还要作出很大努力才能成为世界事务中有益的伙伴。我曾设法试图使他们干预中国和日本问题,但是他们太害怕自己的人民了--虽然我认为,如果他们愿意发挥作用的话,是有足够的机会可以制止战争的。”(注:基思·米德尔马斯:《绥靖战略》上册,91~92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对美国和平倡议的价值大加怀疑。张伯伦认为,罗斯福也许会召集会议,但是在孤立主义者的压力下又可能被迫退出会议,从而使英国单枪匹马地对付德国。他曾在7月28日对美国代办说, “如果事情只是〔美国人〕参加进来然后再扬长而去,他宁愿〔他们〕干脆永远也别参加进来”(注:麦克唐纳,《美国,英国与绥靖,1936-1939》(C.A.Macdonald,The United States,Britain and Appeasement,1936-1939.),23页,麦克米伦出版有限公司香港1981年版。)。
    实际上,英国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经济大危机带来的各种国内问题和国会中严重的孤立主义情绪,对美国政府的外交决策形成了很大的制约力量。罗斯福总统曾经在1937年9月承认, 美国对外交问题的反应建立在“24小时的基础之上”(注:A·W·格里斯沃尔德:《美国的远东政策》(A.Whitney Griswold,The Far Eastern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456页,耶鲁大学出版社1962年版。),就是对当时美国外交政策处于混乱和临时性的真实写照。
    第二个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张伯伦担心按照罗斯福的设想行事,会破坏他所设计的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在张伯伦看来,由于英国地位虚弱,必须与德国这个欧洲最强大的和最不友好的国家保持良好关系。早在1935年,时任财政大臣的张伯伦就向当时的外交大臣西蒙建议:“同希特勒对话的方式就是对他说,获得安全与和平只有两种办法。一是根据洛迦诺路线签订区域性条约;二是建立联盟和均势。我们希望采取第一种办法,但是没有他参加,我们无法做到这一点。假如他不干,我们将被迫采取第二种办法。”(注:基思·米德尔马斯:《绥靖战略》上册,88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1937年初,他又对即将出任英国驻德国大使的内维尔·亨德森说:“如果有可能,就采取同德国合作的路线……别国选择什么政府形式英国不必干涉。”(注:基思·米德尔马斯:《绥靖战略》上册,88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后,马上开始逐步推行他的绥靖德国的路线,他在1937年7 月对苏联大使伊凡·迈斯基说:“我们可以同德国人坐在一张桌子旁,用一支铅笔把他们所有的抱怨和要求统统记下来,这会大大缓和紧张气氛。”(注: 马丁· 吉尔伯特和理查德·戈特:《绥靖主义者》(Martin Gilbert and Richard Gott,The Appeasers.),52页, 伦敦1963年版。)他认为,要使英国渡过危险时期,就要实行“双重政策”,这就是绥靖政策和重整军备(注:罗克,《张伯伦与罗斯福:英国外交政策和美国,1937-1940》(William R.Rock, Chamberlain andRoosevelt:British Foreign Policy and the United States, 1937-1940),11页,俄亥俄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不过,张伯伦对英国的重整军备有自己的解释,他更加关心重整军备的财政负担,并希望使重整军备不再承诺建立能够承担欧洲大陆义务的大规模的军事力量,而是转向建立仅以保卫英国和英国至关重要的利益不受直接进攻的有限防御力量。这样重整军备就不至于危及他的对德国和意大利的绥靖计划(注:关于张伯伦在30年代英国重整军备中的作用,参见齐世荣:《30年代英国的重整军备与绥靖外交》,载齐世荣主编:《绥靖政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另外,张伯伦确信绥靖政策要取得成功,取决于他作为首相的领导地位。1937年8月8日张伯伦在给他的妹妹艾达的信中得意地写道:“首相的职务给了我一种令人惊奇的权力。作为财政大臣,我几乎不能移动一个小石子;现在我只要伸出一个手指头,整个欧洲的面貌就会改变!”(注:罗克,《张伯伦与罗斯福:英国外交政策和美国,1937-1940》(William R.Rock,Chamberlain and Roosevelt:British ForeignPolicy and the United States,1937-1940),32页,俄亥俄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因此张伯伦打算由他本人在欧洲对德国和意大利进行绥靖,而不希望罗斯福或者其他什么人介入进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