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关于朝鲜战争的性质,中外学者的看法也不一致,有“局部战争说”、“国际战争说”、“先内战后转化为国际战争说”、“准第三次世界大战说”等等。这些提法均有一定的依据和合理性,但多从战争的形式和规模之角度立论,并不能反映这场战争的真正性质。笔者以为,朝鲜战争并不是一场纯粹军事意义上的战争,而是一场典型的“两制之战”,包含着更多的政治意义,具有浓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这可从朝鲜战争发生的全过程得到印证。 战争爆发之初,从表面上看,的确是南北之间的一场内战,但其实质是以哪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来统一朝鲜半岛。北方以金日成为首的劳动党信奉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希望在整个朝鲜境内实行社会主义。朝鲜劳动党的党纲曾称,党的近期目标是保障社会主义在北方的完全胜利,“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内革命……,从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国内反动统治下解放南方……”。北朝鲜一直把自己作为统一朝鲜半岛的主体,肩负有解放南方的历史责任,坚持要用“革命的战争”赶走“美帝国主义在南方的侵略势力,推翻南方的政权”,进而实现国家的统一。(注:刘金质等著:《当代中韩关系》,中国社会科学版社1998年版,第290页。) 南方以李承晚为首的大韩民国政府仇视共产主义,反对在朝鲜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自我标榜为“自由民主政府”,宣称要走西方式的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韩国是在美国一手扶植下建立起来的。1948年12月12日,第三届联合国大会在美国的操纵下通过了第195号决议案, 宣布大韩民国政府是朝鲜半岛上唯一的合法政府。韩国因此自认为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承认,是朝鲜民族的正统代表,把北方视作非法的伪政权,必欲除之而后快,企图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给北方,以便在朝鲜半岛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 正是由于南北双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矛盾不可调和性,所以才最终导致了朝鲜战争的爆发。 战争初期,北朝鲜军队进展神速,势如破竹,南朝鲜军队则溃不成军,一败涂地。短短两个月时间,北方就解放了南方90%以上的土地。若没有美国的插手干预,这场战争很可能是以北胜南亡的结局而告终,朝鲜半岛将统一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之下。 但是,美国从它的全球战略出发,同时也是出于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对朝鲜战争作出了迅速而又激烈的反应。在战争爆发的当天,杜鲁门政府就认定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受到苏联的指使和支持,“是柏林事件更大规模的重演”, (注: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United states,1950 Ⅶ,P.158, 转引自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上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页。 )美国必须予以反击,才能防止苏联势力在远东的扩张。于是,美国操纵联合国一连通过三个决议案,打着“采取集体行动,恢复东北亚和平与安全”的幌子,纠集16国组成所谓的“联合国军”,全面干预朝鲜内战。从此,朝鲜战争开始演变为一场较大规模的国际战争。 1950年9月15日,麦克阿瑟冒险实施“仁川登陆”获得成功, 很快攻占汉城,使得北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战场形势开始发生逆转。10月,美韩军队越过“三八线”大举北进,不久占领了平壤,并向中朝边境鸭绿江一带逼近。形势万分危急,整个朝鲜半岛即将落入美韩之手。金日成紧急向苏联和中国请求出兵援助,苏联为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而拒绝出兵。关键时刻,中国人民志愿军应邀赴朝鲜参战,以出其不意的突然打击,将美韩军队一举赶过“三八线”以南,从而迅速扭转了战局,挽救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1年夏,交战双方对峙于“三八线”一带,持久进行拉锯战。战争开始进入打打谈谈,谈打结合的新阶段,直至1953年7月27日双方停战协议的最终签署。 在这一过程中,从表面上看,交战双方是中朝军队对以美韩为主体的“联合国军”,实际上却是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的全面较量,也即两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之间的对抗和冲突。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代表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而中朝军队的坚强后盾则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以,朝鲜战争归根到底是一场“两制之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