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美国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特点(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黄柯可 参加讨论

再从思想观念方面的阻力来看。美国在工业化起步时城市化进程缓慢,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只是凤毛麟角。1810年,美国城市人口总和仅占全国人口的7.3%(注:兰斯·戴维斯等:《美国经济史》(L.Davis,J.Hughes,D.Mcdougall,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 ), 伊利诺伊1969年版,第268页。)。此后,城市数目从1820年的61座增加到 1830年的90座(注:埃里克·兰帕德:《城市化》(E. Lampard,Urbanization), 载格伦·波特编:《美国经济史百科全书》(G.Porter,ed.,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第3卷,纽约1980年版,第1038页。),而且大部分并非工业城市。形成如此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思想观念问题。反对发展工业城市的观点在社会上颇具影响,其代表人物正是第3任总统杰斐逊。他长期出使欧洲, 对英国工业化初期的城市印象不佳,于是提出,只有以土地为依托的人才具有纯洁而高尚的品德;工人流动性强,传播不满情绪,是社会不安定因素;美国应建成一个以农业为本的民主共和国,把工厂留在欧洲。他把城市定性为贫困、落后和犯罪的是非之地;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和滋生腐败的土壤。其实,这类观点在工业化初期也不足为怪。因为工业革命是生产力发展所使然,人们对新生事物的认识必然需要一个过程。如若将美国与法国相比,后者则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法国工业革命发生时,全国人口的75%为小土地所有者,他们眷恋土地,固守旧的生产方式,思想保守,长期对工厂制和农业机械化持怀疑态度。更严重的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统治者还把这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民队伍看作是“一种社会稳定的保障”(注:格伦·波特编:《美国经济史百科全书》第3卷,第120页。),致使法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进程始终相当迟缓。不难看出,杰斐逊的担心与法国的统治者不谋而合。这种情况或许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之初,颇具典型性。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同样的思想观念在美国存在的时间比法国短得多,危害也小得多。法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才得以转变,美国则在内战前就已打破了这种观念,两国相差一个多世纪。究其原因,取决于美国独特的国情。这一点,可以从决策者和民众的观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决策者的观念。工业化初期,尽管杰斐逊的思想阻力很大,但是在事实面前他能及时革故鼎新。当时,美国的海外贸易一再受挫于欧洲大国,而市场上却充斥着英国的工业产品,美国面临再次沦为殖民地的威胁。当杰斐逊被迫对欧洲大国采取“禁运”对策后,美国以暂时的损失为代价换取了长远利益。杰斐逊痛苦地承认说:“我们的禁运产生了一个值得庆幸的持久的效果,它使我们开始从事国内的各种制造业,……以后我们对英国的需求则可以实足缩减一半。”(注:菲利普·方纳编:《杰斐逊文选》,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6页。)财政部长加勒廷说得更为具体,“以前从英国进口的货物开始在美国生产,纺织、制帽、造纸、活字印刷、火药、冶铁等工业开始起步。”(注:吉尔贝·希纳尔:《杰斐逊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415页。)领导层观念的变化,对于确保美国沿着工业化道路发展下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领导层的观念方面,必须强调一点,建国之初,以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为首的一派始终坚持工业化道路的方针,虽然曾经遭到杰斐逊一派的强烈反对,但其影响已广泛渗入到美国人的观念之中。杰斐逊本人建国思想的转变,也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吸取了汉密尔顿的主张。罗荣渠教授曾评价说,杰斐逊“敢于放弃过时的观点,把政敌的观点化为自己的观点,把美国从险些失误的道路上拉回来。……美国如果丧失了时代机遇,她的未来将是怎样一种前景?”(注:罗荣渠为《美国早期现代化的两条道路之争》(张少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一书所作的“序”,第3页。)所幸的是, 从联邦政府成立到第二次反英战争胜利,这场关于建国道路的斗争仅仅持续了20多年,美国便毅然迈上了工业化的大道。与法国执政者长期对小农经济的眷恋之情相比,美国统治者显然更识时务,故而思想意识方面所产生的副作用比较小,广大农民的历史性变革进行得也就比较顺利。
    (二)民众的观念。美国是一个以欧洲移民为主体的新国家,人们远涉重洋来到新大陆,力求摆脱母国的封建统治和宗教束缚。自建国前英国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开始,北美人民便集会、结社,探求新的生活道路。“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在民众中产生了深刻影响。前者强调自然权利,人人生而平等;后者针对专制独裁,倡导人民自治。在确立和传播这些思想方面,杰斐逊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所以,美国人具有崇尚自由平等的传统,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
    “流动”是美国社会的一大特点。首先,移民来美本身就是一场过洋跨洲的大迁移。在科技落后的时代,进行这种冒险行动生死难卜,然而却锻炼了移民坚忍不拔的意志,为后来开发西部奠定了思想基础。他们来美后的艰苦创业又锤炼了人们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性格。其次,流动是美国人赖以生存的有效方式。边疆不断向西扩展,机会和变化相伴,人们不可能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更何况移民四海为家,在新大陆又无祖传家产可恋,因而迁动时也少有后顾之忧。美国的特点与欧洲国家形成鲜明对照。法国由于小农经济长期存在,人口流动性很差,定居性很强。在几个世纪中农村人口的地理分布基本不变,农民很难摆脱土地的束缚。加之在法国工业化前期,大批手工作坊长期存在,吸引农民固守乡土。分散经营的纺织、制革、木材加工、铁器制造遍布农村,严重影响了工厂制的发展,更谈不上农业人口大规模的转移(注:参见王章辉,黄柯可主编:《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第134、106页。)。由此可见,美国人的“流动”观念和开放意识,为农业劳动力的转化减少了许多阻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