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美国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特点(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黄柯可 参加讨论

三、美国农村人口转移与全国人口流动同步、同向
    美国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两次大高潮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和二战后五六十年代。如前文所述,在第一次转移期间,中西部和远西部的工矿区和城市吸纳了大批东部和南部的农民。此时,全国人口流动的方向也是由东向西,由南向中西部和远西部。这首先是由于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大发展,使农业人口流入城市成为必然趋势,而农民又占人口大多数,他们的变动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整个国家人口的动向。其次,美国工业化是由东向西逐步推开的,内战前,当东部已基本实现工业化时,西部还处于原始状态,南部则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西部开发和南部的改造都与城市化同步,自然使人口流动也与之相符。
    这种现象并不是普遍规律,属于美国的特殊情况。英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工业革命时,城镇已遍布全国,农村人口的流动起初是向附近的城镇,而后涌向大城市和工业中心,并不像美国那样流向同一方向。而且,这些国家虽然也形成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但基本不是如同美国在荒野拔地而起的城市。英国的工业城市和港口从英格兰、威尔士到北部的苏格兰星罗棋布,使农民流动的选择性比较多样。法国农村人口的流动特点是集中涌向几个大城市地区,但是它们分布得并不集中,也不像美国那样一味向西发展。法国的大城市区首推北部巴黎所在的塞纳省及其周围几省,其次是中部里昂所在的罗纳省和南部马赛地区。德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没有形成像伦敦、巴黎、纽约那样的大城市,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在全国的比重低于美、英、法等国,而中小城市遍布各地,小城市尤为发达,成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去向,形成了流向分散的特点(注:参见王章辉、黄柯可主编:《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第94、172-173页。)。以1890年为例:10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率,英国为31.82%,美国占15.5%,德国只占12.1%。20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德国次于英国占47%,但比美、法高出10个百分点(注:A.韦伯:《19世纪的城市发展》(A.Weber,The Growth of Citie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A Study in Statistics),纽约1963年版,第144页。)。
    在美国,农村人口的转移是伴随着全国人口向西进军的大潮而发生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经济处于全面高涨时期,全国人口流动的距离一般都横跨大半个国土,规模空前。例如:19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威斯康星州和伊利诺伊一带向西迁移的就有50多万人,其中约有27万人中途停留在内布拉斯加地区,其余20多万奔向俄勒冈沿太平洋一线。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密苏里和阿肯色等中部州移出27万人,其中有16万人向西北方向进入堪萨斯和内布拉斯加一带,其余的流向加利福尼亚州(注:根据埃里雷特·李等主编:《1870-1950年美国人口的再分布与经济增长》(Everett Lee et al.,Population Re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1870-1950)第3卷; 霍普·埃尔德里奇等:《人口分析与相互关系》( H.Eldrigeetal.,Demographic Analysis and Interrelations),费城1964 年版, 第117页图标计算所得。)。20世纪初的10年间, 又有几股向西流动的大洪流。从密苏里州和阿肯色州一带约有50万人移出,由伊利诺伊和威斯康星等中北部的州迁移出约38万人,而自田纳西和肯塔基地区向西南入德克萨斯等地的有23万人(注:根据霍普·埃尔德里奇等:《人口分析与相互关系》,第117页图标计算所得。)。这时, 全国人口大流动的流向基本一致,然而其职业分布却是复杂的,并不单一是从农村转入城市,有在城市间进行流动的,也有到西部后又从城市到农村重操旧业的农民。
    二战后五六十年代,是美国农业人口转移的第二个大高潮,此时也正是全国人口的又一次大流动。随着国家战略需求,国防工业向西部和西南部“阳光带”转移,从而带动了宇航和电子工业、信息产业和生物工程的腾飞,又刺激了相关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因此,全国人口增长的重心发生变化。“阳光带”成为人口流动的新去向,使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声名鹊起。据统计,从1940-1970年,全国有49座大城市人口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其中的40座分布在西部和南部(注:C.艾伯特(C.Abbott):《阳光带的定义和范围》,转引自王旭:《美国西海岸大城市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6页。)。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20年间,西部和南部城市人口增长近4000万。 1960-1970年,全国城市人口增长额的62%分布在西部和南部的城市,到70年代,这些地区又占了人口增长额的96%(注:C.艾伯特:《1920年至今的美国城市》,转引自王旭:《美国西海岸大城市研究》,第 166页。)。可见,在人口由农村转向城市的最后阶段,“阳光带”无疑取代了东部和中部在美国内战前的地位,成为吸纳人口的引力中心。
    综上所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美国农业人口转移和城市化的速度并不算快,远不及德国,但鉴于上文所述的特点,使其过程始终处于一种动态之中,平稳而顺利,不像法国在一个世纪里几乎停滞不前。美国呈现的特色是在城市化的共同规律之下,基于本国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自然条件而产生的。这表明,各个国家,乃至于一国之中的不同地区,发展经济,实现城市化都需要因地制宜,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生搬硬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