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的必然性决定着历史发展的前途和基本方向,而历史的偶然性则具有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的作用。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历史科学最根本的任务之一。一方面,历史必然性不能抽象地存在,必须具体表现为偶然的事件,偶然性是体现必然性的唯一现实的方式。另一方面,反映历史必然性的内在主要矛盾借助事件的偶然性展开,各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各个方向的合力成为历史的必然性。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或规律性,就会把历史看成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偶然事件的集合。当然,也不能机械地理解历史必然性,即将一切社会现象都当做必然的。历史必然性理论并非预成论,把一切现存都看做必然的产物,是一种机械决定论的看法。 综上所述,反映在政治判断、民众感情与学术研究三个不同的但又相互联系的层面的中日历史问题,构成了中日两国间对话的困难与复杂,中日关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上述三层面问题的影响。三层面的问题虽然并非完全重合,但也并非单独孤立的存在,而是像三个呈三角排列的相交的圆形一样,复杂地交错在一起,形成不同的区域。政治家关于历史问题的错误认识影响民众的感情,为学术研究制造障碍;民众基于感情色彩较浓的历史记忆反过来或被政治家利用,或给学术研究以影响。而表现在思维逻辑与研究方法上的学术研究层面的问题,或被日本右翼与保守势力从政治层面利用以混淆黑白,或给民众的感情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当然后者也会影响前者。 不过,由于学术研究层面的问题首先需要在中日两国历史学者之间对话,如果学者能够科学地研究中日历史问题的具体问题,从学术研究的高度为政治家与民众之间的对话提供准确客观的历史依据,同时厘清产生历史认识分歧与争论的不同层面,对于促进在不同层面建立对话的话语体系是有积极意义的。就历史问题进行深入有成效的对话,是摆在中日两国历史学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注释: ①这里所说的中日历史问题,指存在于中日两国间就近代历史认识领域的问题,而不包括与历史有关,至今仍悬而未决或正在解决的中日关系中的现实问题,如处理遗弃化学武器问题,钓鱼岛、东海油气田等领土资源问题。 ②安倍首相针对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2007年1月举行的关于慰安妇问题听证会上的证词,公开表示“没有关于强征的证词、证据”,“没有官宪闯入民家将人强行带走这种狭义强制性的证明”。他还在国会发表讲话,称即便美国国会通过关于慰安妇的决议,日本也不会就此再次道歉。但是在他4月访问美国时,又放低姿态再度就慰安妇问题表示抱歉,并且认为美国媒体没有正确反映他的说法。于是,美国众议院(2007年7月30日)、荷兰众议院(2007年11月8日)、加拿大众议院(2007年11月28日)、欧洲议会(2007年12月13日)以及日本的宝塚市、清濑市和札幌市的议会等,都通过要求日本政府对强制慰安妇问题进行正式反省和道歉的决议。 ③《产经新闻》2008年11月。 ④竹内実編:《中日邦交正常化文献集》,日本蒼蒼社刊2005年版,第440-441頁。 ⑤《朝日新闻》1993年8月20日。 ⑥杉本信行:《大地的咆哮》,日本PHP研究所2006年版,第328-329頁。 ⑦原彬久著:《岸信介--权势的政治家》,东京:1995年版,第121-122頁。 ⑧岸信介首相在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上的答辩,1957年2月20日。 ⑨山室信一:《怪物--满洲国的肖像》,东京1993年版,第10页。 ⑩林房雄:《大东亚战争肯定论》,先在1963-1965年的日本《中央公论》上连载,后被多家出版社出版。 (11)中曾根首相批评说:“(东京审判)根据盟国的法律将日本定为被告,并用文明、和平与人道的名义进行审判”。他明确表示不同意让这一审判的结果影响日本的近代历史,呼吁人们应冲破把日本人全都判断为“恶”的“自虐思想”的影响,对东京审判的原则、判决重新做出评价。《朝日周刊》1985年12月27日。 (12)1982年6月26日,日本各大媒体报道了前一日结束的文部省对教科书审定的结果,在国际社会引起轩然大波。为此,日本的铃木善幸内阁通过官房长官宫泽喜一发表了被称为“近邻诸国条款”的谈话,表示政府在审定教科书的时候要“从国际理解与国际协调的角度考虑近邻亚洲各国对近现代史的认识”。后来,有人为改变政府这一立场,提出所谓的媒体“误报”与外国干涉内政的问题。而据当时文部省初等中等教育局长铃木勋1982年7月27日接受《朝日新闻》记者采访时承认:“教科书问题”事出有因,至少有两处有关“侵略”的记述是根据文部省教科书审定委员会的“改善意见”修正的。(《朝日新闻》1982年7月27日《采访铃木初中局长》)。可见强调所谓“误报”是企图掩盖问题的本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