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褒美贬苏”的价值论导向 日本外务省进行战时外交反省之际,东西方两大阵营冷战的格局已基本形成,而日本在媾和局面中最为根本的选择,就是对苏联还是对美国孰近孰远的问题。因此,在政府首脑及外交当局强烈的对美联盟观的影响下,作为本应是理性客观的战时外交反省报告,却如上所述使其间充斥了贬苏褒美的价值判断。关于对苏联的基本认识和国际交涉姿态,报告称:凡逢对苏交涉之际,日方总是“没有充分意识苏联关于国际法和条约的特殊观念,还误解为苏联也会诚实如一地遵守条约,这是极为遗憾的事情。苏联一直把国际法及条约看做是进行世界革命的斗争手段”;“即使要缔结中立条约,也应该是在对苏联的谋略有所认识的基础之上”;“试图通过向苏联妥协来压服美英,这个方针不仅陡增美英的反感,最终不过为斯大林所期待的恶化日美关系做出贡献而已”。然而,报告关于对苏外交上所以需要倍加警惕的理由,则指出是因为“苏联的外交经常基于功利主义。如想凭空谋求其善意则必然会落空,只有在力量关系不利于苏联时,才可能期待其让步”。(31)另外,“日本在对苏交涉上经常处于不利地位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和美英关系的不断恶化。与苏联打交道时一直吃亏,也可以说是和美英开始处于对立关系的日本的宿命。尽管如此,为人所乘至这等地步,也与对苏联这个国家的认识存在着根本错误有很大的关系”(32)。 与对苏外交反省显示了突出的批苏倾向所不同的是,报告在对美关系的反省方面,却又表现得尤为自责和痛悔。报告将日本与德意缔结三国同盟条约问题,归结为“把日本卷入欧战之中,而且还造成了和美国冲突的原因”,并主张“这是一个应竭力避免的方针”。(33)至于对日军侵入南部法属印度支那问题,报告一面称此举具有能使日方确保所需资源等物质基础的意义,一面又将其负面性归结为成了“太平洋战争的一大起因”。(34)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外务省关于评判日本外交成败的基准:比起外交行动自身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得益性,似乎更为重视的是对日美关系发展方向所具有的制约性。于是,一个极端论作为战时外交反省的产物被顺理成章地导出:“历史所证明的是,日本只有和美英提携,才能够有利展开对苏联外交;与此相反,日本和美英反目,结果都是不得不屈服于苏联的威势之下。”(35) 由上述分析可见,战时外交反省报告虽对当时日本的对外政策及交涉行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但这个批判明显具有为外交当局战时外交立场及政策加以辩解并使其正当化的意图,也存在着为使日本政府的政策选择合理化而刻意赋予报告以一定的意识形态性质这一问题。 日本战败投降不久,政府当局为应对和平会议尤其是拟定媾和对策而启动了一系列的秘密作业。如1945年11月外务省成立了以该省条约局长为首、各局的课长为成员的“和平条约问题研究干事会”,就和约问题进行预备研究,并将研究报告呈送外相及次官等干部。1947年春,外务省内又与法制局、经济安定本部、内务省、大藏省、文部省、司法省、厚生省、商工省、运输省、贸易厅等官厅合作设置“和平条约各省联络干事会”,由参与官员联合分析研究国际形势,并分担媾和政策的立案工作。在此基础上,1947年8月,外务省还设立了以外务次官为负责人的国际委员会,就和平条约问题展开全面的资料收集和研究活动。而1951年初外交当局特意组织外务省中青年外交官进行的反省战时外交的调查研究,也是基于同一目的展开的。 在战时外交反省作业进行之际,吉田内阁一再就以下两个问题表明政府立场,其实也折射了正待出笼的媾和对策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其一是怎样面对日本社会上的全面媾和论,其二是如何处理美国方面不断强化的日方重新武装要求。吉田对此的态度,可从其在战时外交反省前后的一些应对姿态中略见一斑。如1950年10月,吉田因外务省事务当局提交的日本媾和方针草案含有借重联合国解决日本媾和后的安全问题的内容而斥责:该草案“如同反对党的腔调”、“无用的议论,不值一顾”,并命其以“经世家”的视野对草案内容予以调整。(36)对外务省事务当局的强烈不满反映了其立场的同时,也充分表明吉田内阁对这类政策立案活动的确附加了政治性要求。另外,吉田在1951年2月与美国特使杜勒斯的会谈中,以日本将优先解决经济复兴和国内稳定问题的理由,明确拒绝了美方关于日本重新武装的要求。(37)因此,笔者认为,日本外务省反省战时外交过程体现的责难军方外交和贬苏褒美的意识,实际上有为政府旨在推进部分媾和、暂不重新武装、坚持借助美军解决安全保障问题的媾和路线提供思想前提的工具价值。正是这个可谓从战时外交反省中引出的最大“教训”,也可称之为日本政府战后构建对美一边倒外交的意识原点。 注释: ①斎藤鎮男『外交』、サイマル出版会、1991年、13~14頁。 ②細谷千博ほか「『日本外交の過』について」、『外交史料館報』2003年17巻9号;小倉和夫「日本外交の過について」、『青山国際政経論集』2004年1月62号;御厨貴ほか「『日本外交の過』を解読する」(1)~(4)、『外交フ才一ラ厶』2004年1月~4月17巻1~4号。 ③細谷千博『サンフランシスコ講和ヘの道』、中央公論社、1984年、9~13頁。 ④西村熊雄『日本外交史27』、鹿島研究所出版会、1971年、12~13頁。 ⑤渡边昭夫編『戦後日本の对外政策-国際関保の変容と日本の役割ー』、有斐閣、1995年、38~39頁。 ⑥增田弘「朝鲜戦争以前におけるアメリカの日本再軍備構想(一)」、『法学研究』75巻4号(1998年4月)、20~21頁。 ⑦朝尾弘ほか編『岩波講座日本通史』第20巻、岩波書店、1995年、332頁。 ⑧朝尾弘ほか編『岩波講座日本通史』第20巻、岩波書店、1995年、332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