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抽调河西、陇右等镇精锐参与平叛,吐蕃趁河陇防御空虚之机,“日蹙边城,或为掳掠伤杀,或转死沟壑。数年之后,凤翔之西,邠州之北,尽蕃戎之境,湮没者数十州”。① 贞元八年(792)西州陷蕃,② 河陇全境为吐蕃占领。随着吐蕃王国的崩溃,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张议潮自河西西部的沙州起事,先后收复河陇大片陷蕃失地。据敦煌文献《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的记载,张议潮在大中二年收复沙、瓜二州后,“遂差押衙高进达等,驰表函入长安城,已(以)献天子”。③ 由于道路阻隔,直至大中五年(851),沙州使团才在天德军防御使李丕的协助之下,顺利抵达长安。由于此前河西地区的甘、肃、凉等州仍在吐蕃的控制之下,所以,藤枝晃先生指出沙州使者当取道回鹘路,经天德军并最终入京。④ 对于沙州使团由天德军入长安的具体路线,由于史书阙载,故学术界长期以来难以确定。赵贞先生主要利用敦煌文献P.2748号文书的相关记载,认为沙州使团系由天德军南下,经定远军抵达灵州,并最终到达长安。⑤ 赵先生的结论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但笔者对P.2748号文书进行研读之后,却发现赵先生的结论可能尚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有助于对沙州使团入朝路线问题的进一步探讨,故不揣浅薄,草成此文,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当之处,敬请学者批评指正。 P.2748号文书背面唐悟真撰《唐和尚百岁书》的序言与诗之间,粘连文书一件。王重民先生在对P.2748号文书进行解题时,已经指出此件文书甚为重要,⑥ 但由于受文体限制,未及深论。而藤枝晃、唐耕耦、齐陈骏、郑炳林、赵贞、冯培红等先生在论述相关问题时,都曾利用过这件文书,并进行了录文,⑦ 充分体现了此件文书的重要价值。由于各家录文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为更好地利用其内容,故校录如下:⑧ 1.大中四年七月廿日,天德 2.已下七人至,忽奉 3.赐臣金帛锦彩[1] 4.蒙[2]荣赐荷泽,承 5.诚欢[4]诚惧,顿首 6.当回发[5]使细人□[6] 7.拟接掠所以淹[7] 8.等七人于灵州□ 9.猎[8]吐浑[9]不知委[10] 10.不敢说实情住 11.知不达 12.六人奉[11]河西地图 13.上,今谨遣定远 校记: [1]“彩”,齐陈骏、寒沁作“练”。 [2]“蒙”,藤枝晃、唐耕耦、冯培红作“象”。 [3]“承”,齐陈骏、寒沁作“亟”;郑炳林作“丞”。 [4]“欢”,藤枝晃、唐耕耦作“观”。 [5]“发”,藤枝晃作“丛”;唐耕耦作“业”。 [6]“□”,齐陈骏、寒沁、郑炳林作“挟”。 [7]“淹”,冯培红作“掩”。 [8]“猎”,藤枝晃、唐耕耦、作“腊”;齐陈骏、寒沁作“赖”;赵贞、冯培红作“□”。 [9]“吐浑”,藤枝晃、唐耕耦作“唯浑”;齐陈骏、寒沁、郑炳林作“吐谷浑”。 [10]“委”,藤枝晃、唐耕耦作“季”。 [11]“奉”,赵贞作“奉(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