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罗马帝国如何崛起:SPQR读书笔记之一(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汇报 熊莹 参加讨论

对罗马公民权与众不同的分析和解读占据了全书最大篇幅,也的确是论述最精彩的一部分(除第四、第五章以外,第十二章“罗马以外的罗马”也与此问题相关)。熟悉比尔德言论和作品的人都知道,她对罗马帝国公民权与人口流动性的兴趣和关注是持之以恒的。用比尔德自己的话来说,“罗马人开启了一场有关公民权的观念革命”(523页)——从罗马人那里开始,公民身份和权利可以不受种族、地域、语言、文化、宗教、贫富、地位和阶层的限制,奴隶可以被释放成为公民,外族士兵可以在退伍后荣升公民,自治市官员乃至整个城邦可以因有功于罗马而获赠公民权;从公民身份拾级而上、进入中央权力机构的行省人大有人在(截至公元2世纪末,超过一半的元老来自行省);从图拉真、哈德良、到塞维鲁,行省人甚至可以问鼎皇权。像Gaius Julius Zoilos这样由释奴白手起家的希腊行省精英完全可以一边夸示自己的罗马公民身份,一边心安理得地坐享母邦的恩主身份和荣誉。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双重国籍”的概念(523-524页)。罗马人将强大的军事实力同一种包容性与延展性极强的有关罗马人的定义结合在了一起,使得“罗马性”(Romanitas)的触角伸及遍布整个地中海世界。身份的流动性和开放性激发了罗马社会的活力,也促进了帝国的交往与繁荣。在“罗马希腊人”、“罗马犹太人”、“罗马高卢人”和“罗马不列颠人”这些身份界定的背后,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变革,也是罗马帝国统治留给西方世界最宝贵的遗产:“我们都是罗马人”(Civis Romanus sumus)——这句话已经成为西方文明牢不可破的共识源头和基础。身为罗马人,意味着只需自觉认同有如万花筒般的“罗马性”的其中一面,大至皇帝崇拜,小至身穿托袈,上至精通拉丁文学,下至在斗兽场和浴场里享受罗马式生活;身为罗马人,意味着不必放弃原有的地方忠诚、文化属性和宗教崇拜。概而言之,“成为罗马人不止一途。多样性支撑起了罗马帝国,而公民权则赋予了帝国以统一性”(520页)。
    公元212年,“罗马公民权”发展到了它的顶点——卡拉卡拉一纸谕令,罗马帝国的所有自由民都自动成为罗马公民,总数约为3000万。它标志着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身份壁垒的最终消融,将近一千年的罗马公民权大业大功告成,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授予公民权运动。它所带来的一个最富戏剧性的结果就是,到了公元4世纪,哪怕罗马帝国的中心与首都早已远离罗马,乃至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众多新建立的“蛮族王国”以及东部的拜占庭帝国仍争相以“罗马”真身自居。这究竟应被视作罗马的衰亡,还是罗马的成功?这是比尔德留给我们的一个思考。
    围绕着“罗马公民权”,比尔德又深入探讨了与之相关的两个重大且素有争议的课题,即“罗马帝国主义”与“罗马化”(详见第十二章“罗马之外的罗马”)。
    关于前者,最有影响力的观点当属威廉·哈里斯(William Harris)在上世纪70年代所提出的“有意侵略论”。罗马帝国的扩张当然不像罗马人自认为的那样属于“无心之得”——所谓扩张乃是神意指引和庇佑下的一系列正义战争的结果,出兵多出于自我防御或盟友之请。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了折中性的“现实主义军事干预”的解释。比尔德则打破了有关罗马“帝国主义”的两种迷思:首先,无可否认,罗马人在征服过程中的确杀戮和奴役了大量人口,罗马帝国的繁荣建立在对被征服地区的抢掠以及赋役的征敛上。然而,没有证据表明,罗马人比此前或同时代地中海地区的其他民族更嗜血好战。罗马人征服的并不是一个个安居乐业、彼此之间和睦相处的城邦部落,而是一个地区性暴力频发、战争频仍的世界。其次,罗马人并非从一开始就有计划地实施征服,怀抱“征服世界”的宏图愿景或所谓的“帝国大战略”,尽管他们之后将帝国事业粉饰成一桩“天赋使命”(尤其在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当中)。诚然,对军事荣耀的渴望、对战利品和经济利益的追逐是扩张背后的重要原因,但很多时候,军事干预的最初压力的确来自盟友和外部。更为关键的是,罗马人起初并没有一套关于领土兼并或海外统治的现成法律和机制,这也部分地解释了他们的扩张进程为何如此之迅速:他们在征服后并不觉得有必要在当地建立起任何治理或旨在长久占领的统治机构。他们对被征服领土的控制形式是多种多样、且因时因地制宜的,从“自由放任式的”同盟条约到直接派驻军团与官员。因此,比尔德将处在早期发展阶段的罗马帝国定性为一种“服从帝国”(empire of obedience)或“强制性帝国”(coercive empire)——依靠强大的武力威慑确保意志的服从与利益的获取——而非一种“兼并帝国”(empire of annexation)(162页)。这一点可以在语言学上找到佐证。直到公元前1世纪末,imperium(后来的“帝国”)这个词的意思还只是“发布强制命令的指挥权”;provincia(后来的“行省”)也不是一个地理疆域上的概念,而只是分派给官员的某项任务或“职权范围”。至于罗马帝国逐渐演变为“有边界的领土帝国”,则是后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