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为何先秦百万大军会战 到了明清却缩水成十几万?(3)

http://www.newdu.com 2017-08-3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先秦时代的后勤生产和运输是否有规模经济效应?

为了提高武器的生产效率,秦国已经有了标准化和流水线作业,武器生产效率远高于单人作业,但另一方面,这也说明生产效率已经发挥到了先秦时代的极限。在没有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先秦时代,要想增加产量只能靠增加人手的方式。

在生产率一定的情况下,要想满足战时猛增的生产需求,只能靠征调百姓、增加人手的方式来增加产量。而人的成本主要是消耗的粮食,这是刚性的,不会因为人数增加,每人消耗的粮食就会减少。所以武器生产成本不会随着生产规模的增加而递减,而是出现等比例的增长。

后勤运输成本也同样如此。现代运输因为有大型运输交通工具,随着运输里程的增加,每公里分摊的交通工具成本会下降。但是先秦时代的陆地交通是没有大型运输工具的,战时猛增的运输需求,也只能靠增加民夫的数量来增加,不会出现规模效应。

尽管先秦时代已经有了车辆,但因为路况极差,车辆损耗严重,导致寿命很短。

《孙子兵法·军争篇》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破车罢马,……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出师远征,即使运输车辆能走到战场也基本报废,更不会出现规模效应。

在古代,真正能出现规模效应的是水上运输,关于水运会在后面后勤运输部分中介绍。

小结

综上来看,士兵日常的吃、穿、住、行、用,都需要靠大量的后勤人员来满足。

随着战时需求的急剧增加,后勤生产和运输人员的数量会成比例的急剧增加。

二、古代的后勤物流如何实现?

出师和常备军的后勤模式完全不同

有人说,战国时各国实行军民一体的政策,可以战时为军、平时为民,这样不就解决军队粮草的供应问题了吗?

其实这种模式只适合防守的军队。只有那些基本不移动,或近距离、小范围移动的部队才适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