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为何先秦百万大军会战 到了明清却缩水成十几万?(4)

http://www.newdu.com 2017-08-3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例 如戍边军队、地方常备军、守城守关的军队,这些可以军民一体,靠自耕来解决基本口粮问题,大大降低了后勤运输的成本。不过武器等军用物资他们是没法自力更 生的,还是需要靠后勤运输来解决。例如明朝后期向全国征收辽饷,那时的辽东军队就拥有大量屯田,大部分粮食可以靠自耕解决,但还是需要举国支持。

一个国家拥有50万军队,不代表这个国家能远距离投放50万军队。因为远距离作战都需要大规模后勤运输系统的支持,后勤运输至少要包括

兵力的投放

物资的运输

    我们可以把后勤比作自来水网。

    在家里,水龙头和现成的自来水网连接,打开水龙头就能获得水。这是国内常备军的后勤支撑模式,有现成的补给网络,补给成本较低。

    在野外,水龙头插在土里是不会获得水的,因为没有现成的水网。要长期饮水,必须铺设新的供水管网,这个成本是巨大的。这也是投放到远方的军队面临的问题,需要建设一条庞大的后勤补给线。

      兵力的投放:士兵是否可以自带干粮外出打仗?

      我们以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作为参考,宋代的运输条件应该比先秦好一些,就作为最优策略吧。

      注意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只计算了兵力投放的粮食消耗,没有计算物资运输部分。

      沈括曾任管理全国财政的三司使,也曾为了抵御西夏,任延安知府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他的数据也很可信。

      他指出,出兵打仗最关键的是粮草,这是出兵数量和距离都受到粮食消耗的制约。下面的文字比较烧脑,看后面的图片吧。

      凡师行,因粮于敌,最为急务。运粮不但多费。而势难行远。余尝计之,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米六斗,人食日二升。二人食之, 十八日尽。若计復回,只可进九日。二人饷一卒,一去可二十六日;米一石二斗,三人食,日六升,八日,则一夫所负已尽,给六日粮遣回。后十八日,二人食,日 四升并粮。若计復回,止可进十三日。前八日,日食六升。后五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三人饷一卒,一去可三十一日;米一石八斗,前六日半,四人食,日八 升。减一夫,给四日粮。十七日,三人食,日六升。又减一夫,给九日粮。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并粮。计復回,止可进十六日。前六日半,日食八升。中七 日,日食六升,后十一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