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在国家之外发现历史:美国史研究的国际化与跨国史的兴起(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历史研究》2014年1期 王立新 参加讨论

    三、作为研究视角和方法的跨国史
    美国史研究中的跨国视角并非完全是新事物,事实上,美国专业史学兴起之初,学者们在研究早期史,包括革命史的时候,就将美国置于大西洋世界中考察。以查尔斯·安德鲁斯(Charles M. Andrews)和赫伯特·奥斯古德(Herbert L. Osgood)为代表的研究殖民地时期美国史的帝国学派就是在大英帝国范围内考察美国革命的起源,强调美洲殖民地与英帝国联系的重要性。20世纪初期,妇女史家简·亚当斯(Jane Addams)和黑人学者杜波伊斯的著作都超越了民族国家框架,探讨被民族国家史学所忽视的边缘人物:妇女和黑人。20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黑人、妇女和移民以及奴隶制和基督教史的学者引入大西洋视角,特别是通过英美互动的考察,出版了一批杰出的成果。按照蒂勒尔的说法,民族国家史学占据主导地位只是在一战之后,在此之前,跨国史与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史学范式在美国史研究中是共存的。(27)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史研究的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恢复在专业化和民族国家高潮时期,大体上在1900-1970年间被湮没的历史研究路径……回到或拓展那些旧的但仍然有益的问题和视角”。(28)
    作为视角和方法的跨国史是把美国历史置于更广阔的地区/全球背景中进行考察,将跨国联系和外国事态视为塑造美国历史的力量,以打破美国例外论,从而更准确和更全面地理解美国历史的演进。这种跨国史有以下几种研究路径。
    一是将美国历史置于更广阔的跨国背景中,视美国历史为跨国或全球力量互动的产物,是更大的地区历史的一部分。从这一路径研究美国史最为成功的领域是殖民地时代的美国史。殖民地时代的大西洋两岸存在广泛的人口流动、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这使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生活具有强烈的“跨国性”。因此,传统的民族国家框架实际上无法解释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成长和美国的建立。学者们从1980年代就把殖民地史视为大西洋史的一部分,将过去忽视的问题和领域,如大西洋贸易网、人口流动、奴隶贸易、非英裔欧洲移民以及法国、荷兰和西班牙在美洲建立的殖民地纳入视野。跨国史视角不仅扩大了早期史研究的范围,而且赋予殖民地史以新的意义。在民族国家历史框架内进行的英属北美殖民地研究往往带有强烈的目的论色彩,即把殖民地时代视为后来出现的美国国家历史的准备和起源,历史学家试图在殖民地时代寻找那些与后来美国国家成长相关联的因素,突出殖民地的英国特性和孕育美国独特性的历史要素,而把妇女、黑人、英裔以外的欧洲移民排除在外。而跨国史视角下的早期史学者不再专注于从殖民地时期寻找美国的起源,“放弃了殖民地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其对美国国家构建的贡献的思想”,更愿意把殖民地史与欧洲史相联系。(29)即是说,“早期美国史不再像班克罗夫特和1890年代大部分史学家认为的那样,是理解合众国起源的手段,它已经成为早期现代世界历史重要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0)除早期史外,其他领域的研究也采用了这一路径。西部史研究重视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等国之间的殖民争夺对美国西部发展的影响;移民史学者把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的赴美移民视为全球性移民运动的一部分;外交史家则在19世纪末欧洲帝国主义扩张的背景下理解美西战争的爆发和美国对菲律宾的占领。
    二是考察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系(思想、人员、制度)如何影响和塑造美国历史事件和进程,把跨国交流作为影响美国国内事态的因素与力量。美国历史的发展并非像例外论所主张的那样是封闭自足的,不受外部世界的影响。实际上,“美国以外的世界总是通过移民、思想的传播或商品的交换以及其他几乎每种可见形式的互动,在过去400多年里影响着美国。”(31)殖民地时代大西洋世界的思想和文化交流塑造了13个殖民地的面貌,《独立宣言》本身就是跨国思想交流(启蒙思想传入美洲)的产物,美国建国后的许多重大政策和事件都受到大西洋对岸的影响。无论门罗主义还是门户开放政策都从英国政策中获得启示,19世纪末东北部知识精英与欧洲的密切交往及其对当时欧洲帝国扩张“时尚”的追求,直接促进了帝国主义思潮在美国的兴起。过去的研究通常从美国内部寻找美国进步主义改革的起源,丹尼尔·罗杰斯则证明,大西洋两岸思想和人员的交流深刻地塑造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的改革运动,美国的很多改革方案从欧洲经验中获得了启示,甚至是对欧洲的模仿,从进步主义运动到新政的美国社会改革运动是大西洋世界应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弊害的努力的一部分,进步主义实际上是一个跨大西洋现象。罗杰斯进而提出,“跨大西洋社会政治”这一富有启发意义的概念,“重新发现了一个被遗忘的跨国借鉴、模仿、适应和改造的世界”,为进步主义运动的研究打开了新视野。(32)
    三是探究外国事件和国际事态对美国历史的影响。域外事态对美国的影响贯穿着美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实际上,独立战争的爆发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是欧洲帝国之间殖民争夺的副产品,美国南部奴隶制的正当性也曾受到19世纪初欧洲废奴运动的强烈冲击。近年来,对黑人民权运动的研究越来越强调国际事态的影响。学者们发现,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竞争与对抗、亚非地区的非殖民化运动,特别是非洲国家独立等事件深刻地塑造了民权运动,不把民权运动置于国际语境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中考察,就无法真正理解其起源和面貌。这方面的代表作是詹姆斯·梅里韦瑟的《很骄傲我们能是非洲人》。该书回顾了美国黑人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非洲重大事件的反应,认为随着非洲各国在反对殖民主义斗争中获得胜利和实现独立,曾经认为非洲还处于野蛮状态因而需要开化和提高的美国黑人不再把非洲视为耻辱之地,开始以非洲为荣,并且意识到,在反对白人至上主义的斗争中可以学习非洲的经验。作者发现,非洲在美国黑人的思想和政治生活中的意义发生了巨大变化,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也改变了美国黑人,使他们更加从国际主义的视角来看待种族问题,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民权运动中去。(33)
    四是研究美国对其他国家和世界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回流到美国并塑造美国自身的历史进程。美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是美国对外关系史研究的传统领域,特别是关于美国文化的全球影响自1980年代后期以来成为研究热点。跨国史视角下的相关研究不再把美国对外关系视为美国单向输出其影响的过程,相反,开始关注美国权力投射对象对美国的反向影响。近几年兴起的“美利坚帝国研究”特别强调,美利坚帝国内部中心与边缘地区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论文集《殖民地的熔炉:现代美国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帝国》通过考察美国在菲律宾、波多黎各、古巴和夏威夷等地进行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殖民实践,来探讨“美利坚帝国国家体制”的兴起和成长,诠释了这种交互影响。一方面,美国殖民当局通过军事镇压、公民教育、公共卫生计划、警务和监狱制度改革、环境治理等方式,对当地政权、社会和民众身体进行管理和规训。另一方面,这些原本在美国本土无法实施的政策,通过在殖民地的成功试验后,被“重新进口”到美国,促进了联邦政府职能和权力的扩张:菲律宾的囚犯自治试验和警务改革一战时期在美国本土开始采用;美国国内的反毒品立法和禁毒运动起源于菲律宾的禁烟运动;在菲律宾实施的以保护自然资源为目标的“环境管理”也被引进到美国本土;而美国镇压菲律宾反抗的军事行动也成为“国家安全国家”(national security state)的最早萌芽。该书提出“帝国内部交互作用”的概念,把美国与其控制地区的互动视为相互影响的关系,而非美国单方面投射力量和实施控制的过程,美国对帝国边缘地区的占领和统治深刻影响了美国本土的政治与社会实践,海外帝国的构建是促进现代美国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34)其实,美国在其他地区的经济与文化扩张也影响了美国本土的历史进程,例如在华传教运动改变了美国本土教会的面貌和观念,促进了美国草根阶层“国际主义”观念的兴起。(35)
    五是通过引入多国视角和关注“低端政治”,将外交史“重新概念化”(re-conceptualized),把美国外交史发展成国际史。美国史研究的国际化是从外交史开始的,跨国史视角的引进对传统外交史的改变也最为明显。这集中体现在名称的变化:“国际史”正在取代“美国外交史”或“美国对外关系史”,成为研究美国与世界关系演变的学科分支的名称,很多以前研究美国对外关系史的学者现在更愿意自称为“国际史学家”。如果说,外交史把美国对外政策视为美国单方面向外投射力量的过程,国际史则强调从多国视角(非美国和非西方的视角),运用多国材料(而不仅仅是美国的档案),来考察和解释美国对外关系史,强调外国因素对美国外交政策和外交事件的影响;外交史专注于战争与和平、安全与战略等“高端政治”,国际史则把经济与文化交流、人权、对外援助、疾病控制等纳入研究范畴。在国际史方法的观照下,美国对外关系史的很多问题获得了新的理解。例如,美国学者长期以来把美墨战争视为美国的经历,从美国视角称之为“天定命运”思潮泛滥以及波尔克总统欺骗国会和公众的结果,是“波尔克先生的战争”。蒂莫西·亨德森则从墨西哥的视角阐释这场战争,他没有像以前那样把墨西哥视为美国侵略的被动受害者,而是从墨西哥国内社会寻找战争的起源。他提出,政治分裂和派系斗争使墨西哥无法推行与美国谈判、妥协的政策,相反,为了在失去得克萨斯后捍卫本国的荣耀,宁可冒与美国爆发战争的危险,最终不得不吞下失败的苦果。尽管这一失败加剧了国内的分裂和动荡,但在墨西哥人看来却是“光荣的”。(36)亨德森将美墨战争视为墨西哥历史的一部分,把墨西哥人置于这一历史大剧的中心,无疑丰富了对美墨战争起源的解释。冷战史或许是近年来从国际化中收益最多、成果最为丰硕的领域。“冷战国际史”这一名称的出现,集中体现了外交史演变成国际史的潮流。
    跨国史视角的引入改变了对美国历史上诸多问题的解释,为重新书写整个美国历史奠定了基础。2006年,托马斯·本德出版了《万国一邦:美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37)该书将美国历史进程置于全球背景中,从跨国史视角对美国历史进行新的综合。(38)本德选取了传统美国历史叙事中五大主要论题(欧洲在美洲的扩张和美国历史的开端、独立战争与美国革命、内战、19世纪末帝国扩张和工业化时代的进步主义改革),证明这些传统上被认为主要由国内力量推动的事件实际上受到外部环境和事态的深刻影响,是世界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因此,必须从跨国史的视角加以理解。在本德的笔下,欧洲对北美大陆的征服和英属殖民地的建立,实际上是新大陆发现后全球跨文化联系爆炸性兴起的一部分;独立战争是欧洲各国相互争夺的漫长战争的插曲,美国革命不过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众多大西洋革命运动中的一场革命而已;美国内战是世界范围内废奴运动的一部分,也是众多巩固民族国家的血腥战争中的一场战争;19世纪末美国的扩张并非偶然的偏差,而是欧洲主导的帝国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在风格和目标上是大陆扩张的继续;进步主义改革是对工业资本主义和大都市过度扩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全球性反应的一部分,改革思想在全球范围内相互借鉴。总之,美国历史乃至每一个国家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不过是对更宏大的世界性潮流和趋向的地方性反应。该书提供了关于美国历史的新叙事,堪称里程碑式的著作。有评论者甚至认为,此后任何试图书写美国历史的人,都不能不思考“如何把美国历史置于更大的人类历史之中”,否则就是不完整的、偏颇的,美国历史书写实际上已经无法回到旧的叙事模式中去。(39)
    跨国史视角的引进不仅改变了专业史家的研究视角,重塑了美国史各领域的研究,也开始影响美国历史的教学。2008年,美国历史学家组织编辑出版了一本论文集,数十位历史学家和中学教师就美国历史的重大主题如何实现国际化进行了讨论,并对教学提出了具体建议。该书选择了14个主题,分别有两篇文章,一篇是学者从跨国和全球视角对该主题的思考,另一篇是具体的教学策略。14个主题是:16-18世纪的美国、大西洋和全球消费需求;全球语境中的独立宣言;美国奴隶制的起源;19世纪全球背景下的美国宗教;美国西部与世界;19世纪的城市化与工业化;世界舞台上的内战、奴隶解放与重建;改革的多重世界;移民史上的美国;全球视野中的民权运动;种族与公民身份;20世纪美国大众文化的全球化;世界舞台中的美国妇女;冷战与美国全球霸权。(40)同年,还出版了对大学美国历史通览课程的类似教学指导。(41)
    美国史研究的国际化和跨国转向打破了人为设定的“藩篱”,实现了让美国历史向世界开放的目标。但是,跨国史视角的提出不是要取代民族国家史,更不是把民族国家从历史研究中剔除出去,而是把民族国家置于更全面、更深刻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关注跨国事态和国际潮流对美国历史的影响。用托马斯·本德的话说,倡导国际化的目的不是要书写一个“后民族国家史”(postnational history),而是要“丰富”(thickening)美国历史,“使美国历史更加复杂多样,更加符合实际的经历和历史的记录”。(42)同时,跨国史视角并非否定美国历史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它否定的是美国例外论而非美国历史的独特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