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观堂集林》卷23,《王国维遗书》,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 ②刘师培认为清代汉学之变迁可分为四期,即怀疑派、征实派、丛缀派、虚诬派,前二派属于进,后二派流于退。(刘师培:《近代汉学变迁论》,徐亮工编校,罗志田导读:《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167页。)梁启超认为:“古典考证学,总以乾、嘉两朝为全盛时期,以后便渐渐蜕变,而且大部分趋于衰落了。”(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18页。)侯外庐认为:“江藩和阮元已经结束清代汉学史了。”(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88页。)戴逸认为:“道光以后,汉学的末流,已失去了早期汉学博大精深、方法严密的优点。”(戴逸:《汉学探析》,《清史研究集》第2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王俊义认为自乾隆后期始,清代社会逐渐由盛转衰,鸦片战争后,社会危机日深。面对这种社会现实,乾嘉汉学捉襟见肘,无能为力,逐渐走向衰落。(见王俊义:《清代学术探研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黄爱平认为乾隆以后,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盛极一时的汉学走向衰落。(黄爱平:《朴学与清代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 ③史革新:《略论晚清汉学的兴衰与变化》,《史学月刊》2003年第3期。 ④如陈居渊认为:“严格地说,嘉道以后的学术研究,并非今文经学一家独盛。而乾嘉以来的朴学研究也终究不是学界的配角,仍然保持了乾嘉朴学的传统。”(陈居渊:《清代朴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22页。)孙钦善认为,清晚期古文学的正统地位虽然受到挑战,但只限于量的变化,并不是质的衰落。清末甲骨卜辞发现以后,使清代考据学走上了新阶段。(孙钦善:《清代考据学的分期和派别》,《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春之卷。)麦哲维指出,考证学在晚清并未被消灭,反而是被中国各省的学者部接受了。(麦哲维:《考证学的新貌:从〈皇清经解续编〉看道光以下的学术史》,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研究》第11期,1975年5月。) ⑤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0页。 ⑥(27)(57)楚金:《道光学术》,《中和月刊》1941年第2卷第1期。 ⑦朱君毅:《中国历代人物之地理的分布》,中华书局1932年版,第15页。 ⑧《清史稿》卷376,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577页。 ⑨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一,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⑩阮元于嘉庆八年离浙,此后诂经精舍停废。嘉庆末年道光初年浙抚组织修缮,重新开办。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同治五年(1866年)始由布政使蒋益澧拨资重建,光绪三十年(1904年)停办。 (11)钱仪吉曾主持广州学海堂、开封大梁书院,严立课程,造士甚众。 (12)廖廷相:《劬书室遗集·序》,光绪二十一年刻本。 (13)陈澧(1810—1882),字兰甫,一字兰浦。因其读书处曰东塾,学者称东塾先生。道光十二年中举人,此后七应会试不中。道光十四年,被总督卢坤选为学海堂首届专课肄业生。道光二十年,补为学海堂学长,此后在学海堂、菊坡精舍执教四十余年。陈澧讲学不自立宗旨,取顾炎武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勉励诸生。在他的教育下,广东近代涌现了一大批汉学人才,如桂文灿、陶福祥、廖廷相、黎永椿、林国赞等。因此,陈澧一生的活动都与广东汉学的发展紧密相连。 (14)包括已刊、未刊、已成、未成著作。吴茂燊、黄国声:《陈东塾先生著述考略订补》,《中山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 (15)冯秉芬等:《广东文献续编序》,转引自李绪柏:《清代广东文化的结晶——东塾学派》,《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16)李明墀:《兴复校经堂另设一书院折》,宋文蔚等辑:《皇朝掌故汇编》,内篇卷41,求实书社光绪二十八年刊。 (17)祁韵士(1751—1815),山西寿阳人。初名庶翘,字谐庭,一字鹤皋。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后改翰林院庶吉士。任职国史馆期间,奉旨创立《蒙古王公表传》120卷,历时八年完成,后又撰《藩部要略》18卷。嘉庆十年因事谪戍伊犁,其间撰成《伊犁总统事略》12卷、《西域释地》2卷、《西陲要略》4卷、《万里行程记》1卷等。嘉庆十三年谪戍期满回籍,此后曾掌教兰山书院、莲池书院。 (18)刘禺生:《世载堂杂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页。 (19)嘉庆二十五年,在浩罕的支持下,大和卓的后裔张格尔在南疆发动叛乱,前后持续八年,直到道光八年才被平定。 (20)徐松(1781—1848),字星伯,浙江上虞人,侨居大兴,嘉庆十年进士。嘉庆十七年因事遣戍伊犁。后复被起用,官至榆林知府。为学长于考证史事,尤精西北史地学,是道光年间西北史地学的代表人物。著述有《新疆识略》、《西域水道记》、《新疆赋》、《汉书西域传补注》、《唐两京城坊考》等。 (21)(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7页。 (22)(24)张穆:《蒙古游牧记自序》、《落帆楼稿序》,《斋文集》卷3,《山右丛书初编》(十一),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3)魏源:《圣武记叙》,《魏源集》上,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66页。 (25)《朱延丰突厥通考序》,陈寅恪:《寒柳堂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62页。 (26)王国维、罗振玉等都认为金石学始于宋。王国维曾说:“近世学问多发端于宋人,如金石学,亦宋人所创学术之一。”(参见《宋代之金石学》,《静庵文集续编》,《王国维遗书》第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罗振玉认为:“此学(金石)肇于有宋,至本朝而极盛。”(参见罗振玉:《清代学术源流考》,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26页。) (28)吴荣光(1773—1843),字伯荣,号荷屋,广东南海人,嘉庆三年进士,阮元为其座主。官至湖广总督。吴荣光受阮元影响,酷嗜金石,精鉴赏。著《筠清馆金石记》,时人以为足与《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相颉颃。 (29)张廷济(1768—1848),字叔未,浙江嘉兴人。喜好金石碑版,鉴赏精审,著有《叔未金石文字》、《金石奇缘》等。 (30)朱为弼(1771—1840),字右甫,浙江平湖人。嘉庆十年进士,官至漕运总督。通经学六书,尤嗜吉金文字。阮元编刻之《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即为朱为弼编定,原稿藏于家,题名为《吉金古文释》。 (31)吴式芬(1796—1856),字子苾,号诵孙,山东海丰人,道光十三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酷嗜金石,著有《攟古录》、《金石汇目分编》等。于款识古文,多所考证,于穹碑巨著,多所补正。 (32)瞿中溶(1769—1842),自苌生,号木友,江苏嘉定人。宏通博雅,尤深金石之学。生平著述极多,有《魏石经遗字举正》、《唐石经考异补正》、《吴郡金石志存目》、《古泉山馆金石文编》、《古泉山馆彝器图释》等。 (33)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簠斋,山东潍县人。素嗜金石之学,收藏甲海内,尤著者为毛公鼎。著有《簠斋吉金录》、《吉金文释》等。 (34)吴云(1811—1883),字少甫,号平斋,晚自号退楼,浙江归安人。讲求经世之学,旁及金石书画。著有《两罍轩彝器图释》、《华山碑考》、《古官私印考》等。 (35)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之七,中华书局1989年版。 (36)《读书杂志》82卷,余编2卷,为王念孙(1744—1832)晚年著述。内容包括正编《淮南内编杂志》、《战国策杂志》、《史记杂志》、《管子杂志》、《晏子春秋杂志》、《荀子杂志》、《逸周书杂志》、《汉书杂志》、《墨子杂志》;余编上卷《后汉书杂志》、《老子杂志》、《庄子杂志》、《吕氏春秋杂志》、《韩非子杂志》、《法言杂志》,下卷《楚辞杂志》、和《文选杂志》,共十七部,附《汉隶拾遗》。与王念孙同时及后来之学者对《读书杂志》评价极高,如阮元曾说过:“一字之证,博及万卷,折心解颐,他人百思不能到……故高邮王氏一家之学,海内无匹。”(《王石臞先生墓志铭》,阮元:《研经室集·续集》卷二下,《续修四库全书》第1479册,第473页。)孙诒让赞叹道:“乾嘉大师,唯王氏父子,郅为精博。凡举一义,皆确凿不刊。”(雪克点校,孙诒让著:《籀庼述林·札移叙》,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50页。) (37)史革新:《试论晚清诸子学的兴起》,《史学月刊》2006年第2期。 (38)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57页。 (39)雪克点校,孙诒让著:《籀庼述林·札移叙》,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50—151页。 (40)《论老子二》,魏源:《老子本义》,《续修四库全书》第954册,第665页。 (41)庄存与(1719—1788),字方耕,晚号养恬,江苏武进人。乾隆十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迭掌文衡,晋秩卿二,曾值南书房,并上书房行走。以礼部左侍郎致仕。著作有《春秋正辞》、《尚书概见》、《毛诗说》、《周官记》等,汇为《味经斋遗书》。 (42)庄述祖(1751—1816),字葆琛,学者称珍艺先生,庄存与侄子,江苏武进人。乾隆四十四年进士,曾官山东昌乐、潍县知县,后以得罪和砷,请假回籍养母。著述丰富,有《尚书今古文考证》、《夏小正经传考释》、《毛诗授读》、《说文古籀疏证》、《甲乙篇偏旁条例》等。 (43)刘逢禄(1776—1829),字申受,庄存与之外孙,江苏武进人,嘉庆十九年进士,道光四年补仪制司主事。著述有《公羊春秋何氏释例》、《左氏春秋考证》、《春秋公羊解诂笺》等。 (44)宋翔凤(1776—1860),字虞廷,一字于庭,江苏长洲人,母亲为庄存与侄女、庄述祖之妹。嘉庆五年中举。著述有《论语说义》、《大学古义说》、《四书释地辨正》等。 (45)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18—519页。 (46)戴望(1837—1873),字子高,浙江德清人。早年推崇颜元,治《墨子》。后从陈奂治声音训诂,又从宋翔凤治《公羊春秋》。著述有《论语注》、《管子校正》、《颜氏学记》等。 (47)“戴先生望……初致力于考据词章学,继从陈硕甫宋于廷游,通知西汉经师今文家法。尝本刘先生述何、宋先生发微说,以《公羊》义例释《论语》,成《论语注》二十卷。”《谪麐堂集·戴望传》,《续修四库全书》第1561册,第146页。 (48)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上海书店2000年版,第1135页。 (49)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80页。 (50)王引之:《经义述闻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74册,第250页。 (51)陈寿祺:《左海文集》,卷4,道光年间刊本。 (52)潘德舆:《晚醒斋随笔序》,《养一斋集》卷18,道光二十九年至同治八年刻本。 (53)《博陵尹师所赐朱子小学恭跋》,段玉裁:《经韵楼集》卷8,《续修四库全书》第1435册,第76页。 (54)刘师培:《近代学案序》,徐亮工编校,罗志田导读:《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28页。 (55)黄式三(1789—1862),字薇香,号儆居,浙江定海人。主要著作有:《易释》、《尚书启蒙》、《春秋释》、《论语后案》、《周季编略》、《儆居集》、《音韵部略》等。 (56)《儆居学案》(上),徐世昌:《清儒学案》卷153,中国书店1998年版。 (58)汪士铎:《汪梅村先生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531册,第691页。 (59)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306页。 (60)《致宝竹坡》,《张之洞全集》第12册,卷289,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4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