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浙东史学与民国经史转型(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 张凯 参加讨论

    汉宋之分与汉宋之争是清代学术发展的一大主线。乾嘉以降,学界扰攘于汉宋相争。民初整理国故运动与清代汉学不论是治学方法还是人员组成、师友关系、人际脉络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乃至整理国故运动被时人冠以“新汉学”,视作乾嘉考据学的变相复兴。刘咸炘称:“近世汉宋两家之争最烈,然汉儒非不言义理,宋儒非不言考据,帖括狂禅非程朱之所有,掇拾考订又岂许郑之所有乎?”“嘉道学者已多言考据而不毁程朱,盖汉儒自汉儒,宋儒自宋儒;狂禅只可谓之明学,考据只可谓之清学。”[19]2300也就是说,清代以考据为学,非汉学,非宋学。蒙文通也认为清代学术“只是反对宋明理学。说是汉学,其实只是考证而已”[20]2。刘咸炘、蒙文通批评清代考据学,所针对的正是“新汉学”一系。考据学的末流与西学东渐相配合,导致“国学中斩,政教学术无不仰之异域,固早已全盘西化也”。“治国学亦必以西洋汉学家治吾国学问为师。所谓国学者,岂非徒具其名哉。与此可知汉学宋学之异同,与清代汉学之非汉非宋,今日国学之非国学。”[21]72那么,如何救弊并扭转世风呢?刘咸炘构建浙东史学志在复兴宋学,蒙文通则以此宣扬秦汉新儒学。
    刘咸炘首先区分宋学之中的“宋朱”、“明王”两派:“有清之世,理学最衰,人皆谓汉学夺宋学,此粗概皮相之言也。理学有宋朱、明王之异,人所知也,考据有汉派、宋派之殊,人所不知也。近世理学之衰,王派也,朱派未尝衰,后乃变而为考据。考据之盛者,宋派也,汉派未尝盛。故汉宋之盛衰,毋宁为朱、王之盛衰。”[22]1272程朱理学为官方正统,并未衰落,章学诚就认为清代汉学是朱子之再传。刘咸炘强调:“顺康以来,反王崇朱,乾嘉以来,大体虽反宋儒,而学风实承朱派。”“近日欧化美风之行,虽似墨子,实承朱派,若胡适之宗戴东原,其明征也。”因此,提倡王学是对症之药,王派学风是浙东史学的根基:“浙东史学者,远始南宋之婺学”,“后至黄黎洲,史学始成,而黎洲之学则出于其乡先生王阳明、刘蕺山,兼采南宋朱、吕、叶、陈之学,王派圆通广大之风遂为史学之本,章实斋之态度与其所持原理皆出于此”。刘咸炘认为乾嘉以来,王学衰落,考据盛兴,唯独浙东史学与“吴皖经学相对”,“独守宋学”;考据学风源自朱子,浙东史学则“独守王学”。不过,浙东史学“传授稀润,竟少人知,然其绍宋承明,关系明白,隐然为一大宗”[13]1537。这里,刘咸炘有意发扬浙东史学、陆王心学,与吴皖经学、程朱理学相抗衡。
    章学诚晚年为追认自己的学术而构建出一个浙东学术的谱系。章氏认为浙东学术“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章学诚认为浙东学术以陆王为根底,同时兼备朱子与陆王之长,而将南宋事功派学人排除在外。在《浙东学术》一文中,章学诚先讲浙东学派出自婺源的朱子,随后建构浙东学术的学统:三袁、王阳明、刘宗周、黄宗羲、万氏兄弟、全祖望、章学诚。刘咸炘认为浙东史学从南宋直至清代一脉相传,他撰写《先河录》,以章学诚为核心构建浙东史学系谱。“会稽章实斋先生之学,可谓前无古人,然实承其乡先生之绪。所谓浙东学术者,今世罕知其详,盖以宋世婺州史学为表,明之姚江理学为里,而成于黄黎洲者也。”刘咸炘认为:“圆通广大之论,北宋已有,至明尤多,皆可与章君之言相证。至于校雠之学,史体之议,原本宋人尤为显著,今将明此绝学,幸得溯其微绪。”[23]743南宋浙东学人正是宋代辨明史体、圆通广大学风的代表,浙东史学出于婺州。永嘉之后,浙东学风传衍至元明,为史学大宗。第一辈为黄溍、柳贯,第二辈为王志、宋濂,“皆以文章称,而兼长史学”[4]1498。王阳明为浙东学术的大宗,影响后世,“其乡后辈刘蕺山宗周能发明之,黄黎洲宗羲宗阳明而师蕺山,讲学于四明,其学兼综金华、永嘉,文则师法戴宋,合诸派而一之,其传为四明万季野斯同、余姚邵念鲁廷采,其后则四明全谢山祖望,至实斋、邵二云晋涵则其复兴也,后此无所见”[23]743。至此,刘咸炘构建出由南宋至清的浙东史学系谱。章学诚将吕祖谦等人排除在浙东学术之外,而刘咸炘则认为南宋浙东史学乃中原文献之传,“浙东之学远出金华,其风博大,不以考据长”[24]388,吕祖谦史学的特长就是通观明变。
    在浙东学术的起源问题上,刘咸炘强调浙东学术以婺州(即吕祖谦)为表,与章学诚所言浙东学派出自婺源的朱子有所差别。如果说,章学诚有意以浙东学术调和朱陆异同,刘咸炘似乎更倾向以浙东史学弘扬姚江理学。刘咸炘认为理不离事、道公学私是章学诚学术的核心,章学诚提倡浙东学术表面上于朱陆无所专主,实际上“得于陆者多”,章氏之论“多从阳明出”[24]714。在朱子与阳明之间,刘咸炘明显偏向后者。刘咸炘曾言:“吾于性理不主朱,亦不主王,但以为王稍近耳。顾独服膺浙东之史学。浙东史学,文献之传固本于金华,而其史识之圆大则实以阳明之说为骨,即心即物,即道器合一之说。道器合一,故学问、事功合一,而阳明则其验也。”[25]1473朱熹、王阳明二人学术异同在于:王阳明主张“理生于心,当以心贯物”,朱熹认为“理在于物,当以心合物”,二人并非“一废事一不废事。”不过,在刘咸炘看来,二人的差异导致学术类别的分立:“朱学功夫虽繁碎,而其致趋于狭隘,其流乃止于经书讲义;王学功夫虽简易,而其致趋于宽广,其流则通于史学子术”[26]135。也就是说,王学更能广纳事物,兼容并包。朱子及其后学多注重经书、义理,阳明学派多谈经济,倾向史学。浙东学术圆通广大,导源于王阳明;浙东史学以姚江理学为里,已不在寻常史学范围之中。然而,清代以来,学人讲宋学,多诋斥陆、王。刘咸炘认为“近世之排陆、王者,直是无聊”。清代汉宋之争,考据与义理之间,“大氐交互,有偏兼之异而非不相容”,其不能相容之处,“斥阳明而已”。在排斥阳明学这一点上,“汉宋兼采,汉宋调和,与专宗汉师、专守程朱之所同也”。刘咸炘强调“近人好利”的根源在于乾嘉以降宋学不振,所谓“轻忽义理,自足以败风俗”。“阳明所见,自深于晦庵,其精刻之处,近三百年多忽略之,不可不发明。”[2]1272-1279
    也就是说,一方面,乾嘉考据学风“反王崇朱”,衍至民国,与欧化、西学相配合,导致近代学术以考据为成名捷径。这既无法吸纳西学专科的系统,更使中国文化精神隐而不彰;另一方面,乾嘉以来,宋学不振,导致近代风俗崇拜功利,不重节义。若要扭转此风气,必须提倡王学。同时,道不可空讲,必须以史学为依托。刘咸炘主张:“今欲复宋学,必并复此学,然后本末俱备,可以光大。故《宋史》于今当修,而修《宋史》必用浙东史学,不独为当然之理,亦必然之势也。”[4]1537浙东史学既无阳明后学虚妄之弊,又兼有阳明学“圆通广大”之长。刘咸炘正是以“姚江理学为里”的浙东史学,纠正考据学烦琐支离、破碎大义的弊端,进而沟通中西,扭转学风与世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