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台湾著名研究新军的专家刘凤翰,对清末新军以兵源、干部、装备、训练、成军时间、战场经验以及兵员满额与否为评定标准,将新军分为优、良、佳、可、差五级,其中优级四个镇,即北洋新军第二、三、四、六镇。北洋新军第一、第五镇和湖北新军第八镇为良级。见刘凤翰:《论新军与辛亥革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辛亥革命讨论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第147-185页。 ②清政府在直隶永平地方进行的现代化军事演习。参加永平秋操的清军分东西两路军。东军以第二十镇、第一镇、第二镇之一部分组编成混成一镇和混成第三协,由冯国璋为总统官;西军以第四镇为主力,加以禁卫军混成第二协,也组编成一个镇和一个混成协,以舒清阿为总统官。皇室宗亲军咨大臣载涛任监操大臣,统揽全局。会操因武昌起义而中止。 ③以上数人为一军军部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易乃谦为参谋长,丁士源为副官长兼总执法官,何守仁为军医处长,此外还有秘书官恽宝惠、一等参谋官徐孝刚等。 ④丁士源:《革命史谭、梅楞章京笔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13页。 ⑤《宣统政纪》卷六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101页。 ⑥《清政府镇压武昌起义电文一组》,《历史档案》1981年第3期。 ⑦参加永平秋操的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于1911年10月27日在滦州地方联络一批新军将领联名向朝廷施压,提出十二条政纲,请求朝廷尽快立宪,以政治变革回应南方革命党人的合理要求,推动中国政治进步。史称滦州兵谏。 ⑧杜春和编选:《辛亥滦州兵谏函电选》,《近代史资料》总91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51-52页。 ⑨《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4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中华民国史组编:《新军编练沿革》,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60页。 ⑩清末新军中,北洋六镇与湖北新军是足额的,一个镇兵力为12 000人左右。 (11)第四镇统制吴凤岭因病请假。 (12)丁士源:《革命史谭、梅楞章京笔记》,第314、317页。 (13)第五镇按一个协计。 (14)徐世昌:《退耕堂政书》卷一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第627页。参见张华腾:《北洋集团崛起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22-123页、第261页。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中华民国史组编:《新军编练沿革》,第164-165页。 (16)丁士源:《梅楞章京笔记》,《革命史谭、梅楞章京笔记》,第314页。 (17)盛宣怀:《愚斋存稿》卷八七,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7年,第14-15页。 (18)丁士源:《革命史谭、梅楞章京笔记》,第317-318页。 (19)《宣统政纪》卷六四,第1190页。 (20)战争初期第一军军统由陆军大臣荫昌兼任,冯国璋任第二军军统。袁世凯至武汉前线前,已调冯国璋到前线,接任第一军军统。 (21)《宣统政纪》卷六五,第1208页。 (22)《宣统政纪》卷六五,第1212页。 (23)《宣统政纪》卷六六,第1231页。 (24)《宣统政纪》卷六六,第1231页。 (25)《宣统政纪》卷六六,第1232页。 (26)《闵尔昌旧存有关武昌起义的函电》,《近代史资料》1954年第1期。 (27)《宣统三年九月十六日陆军部奏片》,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五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03页。 (28)鹿钟麟:《滦州起义的前前后后》,《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六集,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第166页。 (29)赵润生、马亮宽:《辛亥滦州兵谏与滦州起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4-112页。 (30)杜春和编选:《辛亥滦州兵谏函电选》,《近代史资料》总91号,第49页。 (31)杜春和编选:《辛亥滦州兵谏函电选》,《近代史资料》总91号,第49页。 (32)即第二十镇第三十九协协统伍祥桢。 (33)杜春和编选:《辛亥滦州兵谏函电选》,《近代史资料》总91号,第50页。 (34)罗正伟:《滦州革命纪实初稿》,第28页,转引自赵润生、马亮宽:《辛亥滦州兵谏与滦州起义》,第93页。 (35)应为军咨大臣载涛。 (36)杜春和编选:《辛亥滦州兵谏函电选》,《近代史资料》总91号,第53页。 (37)赵润生、马亮宽:《辛亥滦州兵谏与滦州起义》,第168-169页。 (38)袁世凯:《酌由陆军第二、四镇抽拨混成一协移驻东省折》,廖一中、罗真容:《袁世凯奏议》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81-1482页。 (39)赵润生、马亮宽:《辛亥滦州兵谏与滦州起义》,第158页。 (40)赵润生、马亮宽:《辛亥滦州兵谏与滦州起义》,第162页。 (4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中华民国史组编:《新军编练沿革》,第108页。 (42)杜春和编选:《辛亥滦州兵谏函电选》,《近代史资料》总91号,第70页。 (43)杜春和编选:《辛亥滦州兵谏函电选》,《近代史资料》总91号,第64页。 (44)郭登瀛:《太原起义的回忆》,《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八集,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第205页。 (45)阎锡山:《掌握山西武力与太原起义前后》,丘权政、杜春和选编:《辛亥革命史料选辑》下册,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52页。 (46)《宣统政纪》卷六一,第1108页。 (47)《宣统政纪》卷六一,第1114页 (48)方裕谨选编:《清政府镇压武昌起义电文一组》,《历史档案》1981年第3期。 (49)方裕谨选编:《清政府镇压武昌起义电文一组》,《历史档案》1981年第3期。 (50)《闵尔昌旧存有关武昌起义的函电》,《近代史资料》1954年第1期。 (51)《宣统政纪》卷六三,第1178页。 (52)夏莲居:《山东独立前后》,《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五集,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294页;又见郭孝成:《山东独立状况》,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七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23页。 (53)孙宝琦(1867-1931),字慕韩,浙江余杭人。 (54)《山东假独立资料》,《近代史资料》1956年第1期。 (55)《宣统政纪》卷六五,第1210页。 (56)《宣统政纪》卷六六,第1225—1226页。 (57)《清政府镇压武昌起义电文一组》,《历史档案》1981年第3期。 (58)《清政府镇压武昌起义电文一组》,《历史档案》1981年第3期。 (59)张国淦:《辛亥革命史料》,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第107页。 (60)《宣统政纪》卷六二,第1140页。 (61)《清政府镇压武昌起义电文一组》,《历史档案》1981年第3期。 (62)《清政府镇压武昌起义电文一组》,《历史档案》1981年第3期。 (63)《清政府镇压武昌起义电文一组》,《历史档案》1981年第3期。 (64)《袁世凯致清政府电》(清陆军部档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04页。 (65)《闵尔昌旧存有关武昌起义的函电》,《近代史资料》1954年第1期。 (66)从清政府组编三军的战略设想上来说就是孤军,因为第二军没有成军。但从清政府整个前线军事部署来说又非为孤军,除了陆军之外还有海军的配合,至于海军发挥多少作用则是另一回事。海军到达武汉江面并未发挥作用,海军官兵大多同情革命,不久萨镇冰托病离开舰队到上海养病,海军起义,成为革命军的一部分。见《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六集,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第87-126页。所以总体来说,在武汉前线的第一军是孤军,应该是成立的。 (67)南方武汉革命军军队数量,湖北新军第八镇和第二十一混成协,按编制应为18000人左右,武昌起义时,参加起义者为三分之一,计6000人左右。但起义后先扩之四协,再迅速扩编为8个协,一协按5000人计,也有4万人左右。加上湖南援军1协5000人,江西等援军1000人,在武汉前线的革命军拥有4-5万人。见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五册,第97-98页、第103、163页。 (68)影响袁世凯主和的原因很多,比如南方革命党对袁世凯的和平攻势,许以拿破仑、华盛顿的诱惑;武昌起义后革命迅速发展,各省纷纷独立;列强尤其是英国不希望战时扩大,以影响其在华利益;袁世凯与清廷的矛盾、过节等,但军事上没有对南方的绝对优势应该是原因之一。 (69)《闵尔昌旧存有关武昌起义的函电》,《近代史资料》1954年第1期。 (7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辑,第204-205页 (71)北洋六镇在袁世凯统率训练时期是足额的,即一个镇12 000人左右。1906年11月,清政府官制改革方案公布,陆军部统领全国军事,袁世凯失去了统率六镇的兵权。北洋六镇在满洲贵族的统率下发生了不少变化,如上述一些留日士官生吴禄贞、蓝天蔚等进入北洋军官高层。再如从北洋二、四、五、六镇中抽出两个混成协开赴东北,二、四、五、六镇是否补充等均需进一步查证。 (7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第47页。 (73)《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上册,胡滨译,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03页。 (74)滦州兵变的主要领导人张绍曾(1879-1928),直隶大城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后被保送到日本学习。归国后一直在北洋新军中任职,曾任北洋第三镇炮兵标统。1905年入直隶督练公所,任教练处督办。1911年调任为第二十镇统制。其政治思想的主体是君主立宪。卢永祥、潘榘楹、伍祥祯均为袁世凯北洋新军高级将领。而袁世凯在与南方的谈判中一直坚持君主立宪,只是后来看到君主立宪难以实现,才顺从了南方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主张。 (75)杜春和选编:《辛亥滦州兵谏函电选》,《近代史资料》总91号,第68页。 (76)杜春和选编:《辛亥滦州兵谏函电选》,《近代史资料》总91号,第68页。 (77)二个镇、一个混成协足额应该为30 000人。但参与部队为第二十镇、第三镇的的一个协,加上第二混成协共三个协,兵力当在15 000-18 000之间。 (78)罗正纬:《滦州革命纪实初稿》(未刊),现存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第3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