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移民实边成为东北近代化进程的催化剂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势力侵入中国,任意宰割和蹂躏中国人民,东北边疆危机严重。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趁火打劫,通过威逼手段鲸吞中国东北地区的领土100多万平方公里。然而,沙俄并不满足,仍对东北虎视眈眈。日本自从确立大陆政策以来,一直把朝鲜和中国东北作为它的称霸全球的目标之一。同时,这时期东北地区的农民运动不断,这些严重冲击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东北边疆潜伏着严峻的危机。 其一,缓解人口压力,加速东北地区的开放和发展。清初人口仅有六七千万,但自从康熙年间以后,中国人口迅速增长,康熙十四年(1685年)全国人口为 1.1亿多人,乾隆三十年(1765年)人口发展到2亿,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人日突破3亿。近代以后,人口仍继续增长,到咸丰元年(1851年)全国人口达到4.3189亿人,成为清代人口增长的最高点。光绪元年(1875年),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国人口降到3.2265亿人。但到20世纪初,又恢复到4.2544亿人。全国人口迅速增长,但全国耕地的面积却并未随之扩大,这就造成了人口增长和耕地面积严重失调的矛盾,如咸丰元年,人均耕地面积仅为l.78亩。同时,近代中国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内地和云南、广西、台湾等边疆地区出现了“人满为患”的局面,而东北地区仍地广人稀,以1890年为例,吉林的人口为48万人,黑龙江为67万人,而蒙古地区为160万人。新疆为145万人,西藏为160万人,以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计算,1890年,河南省为153.9人,而吉林为2.57人,黑龙江为1.45人,新疆为0.89人,蒙古和西藏各为1.21人和1.29人[3]。为了缓解人口压力,清政府采取了移民实边的政策,在缓解内地人口压力的同时也加速了东北地区的开放和发展。 其二,移民实边平复了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近代以来,列强纷纷入侵中国,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接踵而至,国内各地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致使广大民众颠沛流离,痛不欲生。东北地区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东北社会动荡不安。这一时期东北地区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沉重地冲击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这时期南方太平军革命斗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北方捻军起义也一路所向披靡,东北人民乘机而起,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封建斗争。其中较有影响的是1860年义州的王达率众起义,1861年奉天、昌图的王五、李维藩起义,1862年阿城的张玉起义,1864年梨树的马傻子起义等,这些起义虽然先后都被清军镇压,但它们动摇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冲击了飘摇不定的清王朝统治。同时,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区自然灾害不断,使广大民众流离失所,他们纷纷加入流民队伍,向久无战争且较易生存的东北地区移动,因此大量的移民涌进了东北地区。 其三,缓解财政危机的需要。清朝末年,由于一系列的战争赔款,加之清政府上层人物及达官显贵的挥霍无度,致使清政府的财政日绌。为了缓解财政危机,清政府被迫在东北地区实行“放荒筹饷”的政策。每个垦户每垧要交纳白银1.3两,后发展成“旗民兼放”的局面。由于东北地区土地极易获得,所以有大量的饥民和流民进入东北地区,大量移民的涌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可见,清政府为了抵制列强的侵略和维护东北地区的稳定,除加强边防力量外,还采取移民实边的手段,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移民一方面可以加速东北地区的开发,发展东北地区经济;另一方面这些移民可以与边防军同守边疆,有利于加强东北的边防,抵制列强对东北地区的侵略,在东北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