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司马迁语,分别见《史记》卷三○《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319页;《报任安书》,《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5页。 ②屈原:《天问》,见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5-86页。 ③帕斯卡尔:《思想录》,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79-180页。 ④埃里希·弗罗姆:《作为一种心理学和道德学问题的不从》,见《人的呼唤——弗罗姆人道主义文集》,王泽应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1-3页。 ⑤何兆武:《历史理性的重建——奥特迦·伽赛特历史体系观散论》,见氏著《苇草集》,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104-105、115页。 ⑥《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第878页。 ⑦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增补版),何兆武、张文杰、陈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1页。 ⑧Paul Rabinow, "Representaions are Social Facts: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in Anthropology", in Writing Culture: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 ed. James Clifford and George E. Marcu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p. 241. ⑨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32页。 ⑩何炳松:《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9页。 (11)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卷三《文德》,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278页。 (12)曾鞏:《〈南齐书〉目录序》,见《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03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