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试与免解 宋代要取得参加省试的贡士资格,最密切相关者就是解试和解额,本节先说解试。五代周世宗时,窦仪“请行指挥及罪发解试官、监官等。其诸科举人,若合解不解,不合解而解者,监官、试官为首罪,勒停见任;举送长官,闻奏取裁。监官、试官如受赂,请今后并准枉法赃论。及今后进士如有倩人述作文字应举者,许人告言,送本处色役,永不得仕进。同保人知者殿四举,不知者殿两举。受倩者如见任官,停任,选人殿三选,举人殿五举,诸色人量事科罪”,得到批准。[22](p.870,卷30)这是针对当时解试的弊病,采取了相当严厉的措施,也反映了解试中作弊现象的严重。 《朝野类要》卷2《解试》说: 依额取人,荐名于朝廷,谓之乡贡。若从来无学籍者,经营请举,则必费力。如曾赴混补,则犹庶几于科举也。此系本州及第出身官主文考校。 关于“混补”,《朝野类要》卷2《混补》说:“天下士人不限有无学籍,皆得赴试,本经一场中者,入上庠。”所谓“上庠”,就是太学。“太学补弟子员,故例,每三岁科举后,朝廷差官锁院,凡四方举人皆得就试,取合格者补入之,谓之混补。淳熙后,朝议以就试者多,欲为之限制,乃立待补之法。诸路漕司及州军皆以解试终场人数为准,每百人而取六人,许赴补试,率(以)开院后十日揭榜。然远方士人多不就试,则为他人取其公据代之,冐滥滋甚。庆元中,遂罢之。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复行混补,就试者至三万七千余人,分六场,十八日引试云”[2](p.280,甲集卷13《太学补试》)[22](p.1233,卷42)。参加太学混补的士大夫竟达三万七千余人,这是因为太学的解试等有优惠。 宋朝的解试有各种类型,如有府、州、军的解试,另有所谓漕试、国子监试等。[2](p.263,甲集卷13《国子监解试》)其中以府、州、军的解试为主。 关于漕试,即各路转运司解试。宋仁宗宝元时,礼部贡院上奏:“锁厅举人见任者,自来止于邻近州军取解,不曾立定解额。昨者逐州并于举人额外解发,朝廷例皆收试,遂降敕旨,不得于额外解发。本院看详,逐州试官多以亲戚举人送邻州取解,妨占本土孤寒举人解额,遂送转运司别差考试,每十人解三人为额。今来却将锁厅人于本州额内解发,妨占本土孤寒,深未便允。乞送锁厅人于转运司考试,别立一项解发。”宋仁宗“诏两制详定”,翰林学士丁度等奏:“锁厅人今后在京于别试所,在外于转运司差官,与亲戚举人同试,十人解三人,不及十人与二人,五人已下与一人,余并依亲戚发解例施行。”得到批准。①由此可见,漕试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各府州军的试官回避,以及现任无科举出身官员参加科考的锁厅试而设。《朝野类要》卷2《漕试》说:“转运司承集本路见任官,牒送到随侍子弟及五服内亲,如州府解试法。但漕司员额颇宽容也,系选差本路官主文考校。”[2](p,263,甲集卷13《诸路解试》)故又称牒试。 解试作为省试和殿试的准备,就不可能像省试那样隆重。南宋晚期《黄氏日抄》卷78绍兴府《试院晓谕榜》记载: 赴解试便当视如赴省试。省试拂明待门,寂然无哗;解试或夜半喧呼,先索其气。此以解、省二其心,而未能如省试自重也,今即请自重如省试。省试入门徐行,彼此礼逊;解试或排门填拥,相蹴至颠。此以解、省二其心,而未能如省试自重也,今即请自重如省试。省试见题就位,即刻操笔,往往未午了卷;解试或杂聚帘前,或纷走廊庑,不觉日西,至夜方窘。此亦以解、省二其心,而未能如省试自重也,今即请自重如省试。赴解试如赴省试,则赴解试即赴省试,气象雍裕,有开必先,万里修程,于兹发轫。其谨之哉!其念之哉!他或市井游手、村鄙富民,尚敢不悛,自有法在。 关于解试,宋朝有各种各样具体的规定,有些且是临时性的。 解试的科目以及封弥、誊录之类,与省试、殿试并无区别。《夷坚支乙》卷2《邵武试院》记载:“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秋八月,邵武解试。十五夜,誊录院遗火,举子文卷亦多被焚爇。明日,入试者相率共治群胥,帘内亦令捕捉,皆奔迹隐处,或跧伏梁上,至夜不敢喘。” 解试及格后,地方官也设鹿鸣宴。“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秋,信州解试揭榜毕,当作鹿鸣燕,以享随计之士。郡守王道夫(王自中)择用九月二十九日开筵”[19](p.1022,《夷坚支丁》卷7《信州鹿鸣燕》)。 按宋朝“祖宗旧制,诸路州、军科场并以八月五日锁院,惟福建去京师地远,先期用七月,川、广尤远,又用六月”。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诏太学及诸路并以中秋日引试,惟四川则悉用三月十五日焉”[2](p.265,甲集卷13《诸路同日解试》)。宋孝宗淳熙时,范成大出任四川制置使,“解试取士,以四月五日锁院,后十日引试”,“请避盛暑,递先一月,皆著为令”。[23](《平园续稿》卷22《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 宋真宗大中祥符时,“令礼部贡院录诸州发解试题进内。上将亲试贡士,虑其重复故也。自是用为常例”[24](卷77大中祥符五年二月壬戌)。各府州军的解试试题须一律呈交皇帝,成为常例。 科举考试固然要求公平和平等,但解试弊端不少。周必大说:“惟解试聚一州一路举人,动以千万计,方能否未辨,真赝杂进之时,考校可谓至难,事体可谓至重,而去取之际,专在一夫,何其略也。且以一州言之,三千人就试,共解三十人,而所差试官止于六人,则是每员合考校试卷五百副,取合格者五名。当监试分卷子之时,初无差等。假令甲房程文偶然优异,而所取不过五人,乙房程文偶然平凡,亦必足五人之数。幸与不幸,系乎临时。又况所差之官,间有昏耄废学、挟私自用者,则其卤莽又可知矣。”[23](《奏议》卷8《论解试试官》) 宋度宗咸淳时,“先是,州郡乡贡未有覆试,会言者谓冒滥之弊,惟在乡贡,遂命漕臣及帅守于解试揭晓之前,点差有出身倅贰或幕官专充覆试。尽一日,命题考校,解名多者,斟酌分日。但能行文不谬,说理优通,觉非假手,即取,非才不通,就与驳放”[6](p.3645,卷156《选举志》)。到亡国前,宋朝又建立了解试的覆试制度。 关于宗室解试,《演繁露续集》卷2《宗子取解取应额》:“绍兴十五年十一月,臣寮札子:‘昨来国子监申请行在宗室并赴监试,如外任及宫庙并赴漕试,其监试有官锁厅,七人取三人;无官应举,七人取四人;无官袒免亲取应,文理通者为合格,不限人数。惟赴运司试,所取之数与进士一同,非所以奖进宗子。乞除行在宗子依见法外,诸路宗子,不以有官、无官,如愿试行在,应举、锁厅并依熙宁旧制,许赴监试,请解赴省。如不愿前来,依见行崇宁贡举法行。’”宋宁宗嘉定时规定:“宗学解试依太学例取放,每举附国子监发解所,异题别考。”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命宗子锁厅应举解试,凡在外州军,或寄居,或见任、随侍,及见寓行在就试者,各召知识官委保正身,国子监取其宗子出身、训名、生长左验,以凭保收试,仍于试卷家状内具保官职位、姓名,以防欺诈”。[6](p.3678,卷157《选举志》)总的说来,宗室参加解试,显然优待于一般举子。 士人要取得贡士资格,一般必须过解试关。但也有特免解试,而可参加省试的情况,当然也就具备了贡士资格。事实上,经常会有某些获得免解资格的贡士参加省试。宋朝“进士旧无免解之条”,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诏“天下贡举人应三举者,今岁并免取解”,此为宋朝免解制度之始。②宋仁宗庆历初德音规定,陕西“本路进士再举,诸科三举,及曾经御试者免解”。[24](卷131庆历元年四月乙巳)又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郊礼时,为特别优待作为赵氏祖坟所在地的保州,规定“保州举人旧系南省下第者,特免取解,新取解者,于旧额上增解二分”。[24](卷153庆历四年十一月壬午)至和时,“定州乡贡进士赵肃上《兵民总论》十卷,诏特免将来文解,省试虽不合格,令贡院特以名闻”。[24](卷178至和二年正月庚辰) 宋神宗元丰时,太学“三舍”有“推恩注官,免省试,免解试之制”。[6](p.3912,卷165《职官志》)南宋绍兴和议后,围绕着“皇太后回銮”的一场闹剧,一时“献赋颂者千余人,而文理可采者仅四百人”,盛况空前。宋高宗大悦,特“诏有官人进一官,进士免文解一次”。[25](p.1612,卷223)[26](第3册p.58,卷147绍兴十二年十一月己亥)此处的进士也不是指登科的进士,而是指准备参加解试的文士。绍兴初,“诏婺源县进士胡学海免文解一次。学海上书论事,上令赴都堂审察,而有是命”。[26](第1册p.598,卷43绍兴元年三月辛亥)胡学海只能免解试一次,说明不能终身当贡士。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诏临安府曾得解举人特免文解一次,以诸生援绍兴明堂赦恩有请也”。[26](第2册,p.194,卷85绍兴五年二月乙未)为“优恤淮北士民之来归者”,“举人免文解一次”。[26](第2册p.291,卷91绍兴五年七月戊子) “免文解”一般是一次,但在个别情况下,甚至可当终身贡士,即永远有参加省试的资格。宋宁宗时,王应辰和王应申都“通免文解三次”[27](卷68)[28](卷84),是指前后总计,共免解试三次,尚非永免文解。又如绍兴时,“进士朱昉应诏上书,谓地震咎由失信。中书後省奏,其言明切,有补治道。诏永免文解,仍赐帛三十匹。昉,无锡人也”[26](第2册p.462,卷106绍兴六年十一月辛卯)。婺州文士施谔进献《中兴颂》和《行都赋》各一首,《绍兴雅》十篇,歌颂绍兴和议,宋高宗“诏永免文解”。[26](第3册p.196,卷156绍兴十七年十二月癸卯) 免解试可称“免解”。《朝野类要》卷2《免解》:“在学及格,或遇特恩。”小部份太学生免解,成为常制。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太学安惇等已升上舍,皆特免解。其自发解者,即免礼部试。时三舍未有推恩定法,故特降命也”。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颁学令”,“上舍生百人”,“上舍分三等:俱优为上,一优一平为中,俱平,若一优一否为下。上等命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22](p.1224,卷42)宋哲宗绍圣时,“诏太学生悉用元丰制推恩。上等即注官者,岁毋过二人;免礼部试者,每举五人而止;免解试者,二十人而止。仍计数对除省试发解额”。[6](p.3661,卷157《选举志》)[22](p.1226,卷42)实际上就等于太学生占了二十名解额。故宋时还有“太学免解进士”的专门称呼。[29](卷12《邓司理墓志铭》)[30](卷50《族叔国任墓志铭》)[31](卷18《县尉杨君太孺人何氏墓志铭》)《癸辛杂识》后集《成均旧规》记载的是南宋晚期的太学生解额,“太学解试与舍试无相干。太学十人取三人,若参未满年,七人取一人,系不满年太学生”。也有直接做官,其“解褐舍法,下等上舍先免解,后免省(试),待三年后,到殿(试)。③中等上舍径到殿,或特旨径行解褐。释褐恩数成而优者。谓之状元”。甚至可以免于省试,直接参加殿试,意味着进士身份在握,这当然是十分优待的。 当然,免解的特恩并非限于太学生。如宋真宗景德时,戚纶与礼部贡院上奏:“西川、广南旧取解举人,并许免解。”[24](卷60景德二年七月丙子)天禧时,“诏以西京奉安祖容圣(圣容),河南府旧举人特免将来文解”。[14](选举15之2)宋仁宗景祐时,“录唐李氏宗属”,“免解者五人”。[24](卷120景祐四年六月丁亥)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南郊赦:“应举人曾经先朝取解,南省下第内进士,前後实应五举以上,诸科七举以上,并与免将来文解。”[14](选举15之13-14) 与免解相应,通过解试者则可称“正解”。如宋度宗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省试,“二月初一日、初二日、初三日,引试大学、诸州军正解、免解诗赋、论、策三场。二月初六日、初七日、初八日,引试大学、诸州军正解、免解经义、论、策三场”。[32](卷31)免解试者可称“免解进士”[14](选举14之21)、“免解举人”等。[24](卷408元祐三年二月乙巳) 但总的看来,一次或永远免解者,在贡士中应占少数。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殿试后,“合格进士、诸科八百九十一人。免解一百八十六人,又学究二十二人得四通,三史五人一通,并准格落下,诏特奏名”。[24](卷68大中祥符元年三月庚辰)当时享受特奏名优惠的免解试者竟达一百八十六人,尽管仍应是少数,而在贡士中还是占相当比例。 (责任编辑:admin) |